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右室
  • 3篇多态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心肌病
  • 3篇心律
  • 3篇心律失常
  • 3篇脂肪
  • 3篇综合征
  • 3篇内皮
  • 3篇内皮脂肪酶
  • 3篇介入
  • 3篇老年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房颤

机构

  • 21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江苏省省级机...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薛社亮
  • 15篇蔡高军
  • 10篇宋艳斌
  • 9篇李文华
  • 8篇翁伟进
  • 6篇李峰
  • 5篇肖建强
  • 5篇杨丽萍
  • 4篇施有为
  • 4篇何国平
  • 4篇徐波
  • 3篇梁晓芳
  • 3篇卢伟
  • 3篇顾君
  • 3篇季建国
  • 3篇俞磊
  • 2篇周燕娟
  • 2篇钱亿超
  • 1篇杨玲伶
  • 1篇虞晓龙

传媒

  • 4篇实用心脑肺血...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14例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分析114例女性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200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女性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资料完整。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治疗,出院前均进行系统宣教,随访至2014年9月。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分布情况、HUTT检查结果、疾病分型、晕厥前诱因、晕厥先兆症状、HUTT检查时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随访时转归情况。结果年龄分布:12~19岁8例、20~29岁4例、30~39岁10例、40~49岁31例、50~59岁21例、60~69岁28例、≥70岁12例。HUTT检查结果:基础倾斜试验阶段阳性30例,药物激发试验阶段阳性84例。疾病分型:血管抑制型(VD型)53例(46.5%),心脏抑制型(CI型)12例(10.5%),混合型(MX型)49例(43.0%)。50例(43.9%)患者就诊前晕厥发作〉1次。89例(78.1%)患者晕厥前有具体诱因,其中部分患者有多种诱因。98例(86.0%)患者有晕厥先兆症状,其中胸闷、头晕和全身出汗为最常见的3个先兆症状。110例(96.5%)患者在行HUTT检查时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其中64例(58.2%)患者同时出现3种或3种以上的先兆症状。7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70例患者未再次发生晕厥,8例患者仍有晕厥发生。结论了解女性VVS患者的发病特点有助于临床尽早明确诊断,且系统的宣教能有效预防VVS跌倒伤害事件的发生。
蔡高军翁伟进杨丽萍师干伟薛社亮
关键词:女性
心脏射频消融术前时钟定位法超声探查在股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 研究心脏射频消融术前时钟定位法超声探查在股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行心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29例,随机分成超声组(n=112)和对照组(n=117)。记录患者腹股沟韧带区动静脉间钟表关系、股静脉置管数、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次数以及术后血管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的总穿刺次数、单次置管的穿刺次数明显减少,穿刺时间、单次置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超声组误穿动脉次数和穿刺相关的血肿更少(P<0.05)。亚组分析,内上组穿刺时间、单根导管平均置管时间短于内下组,误穿动脉次数少于内下组(P<0.05)。结论 术前时钟定位法超声探查可以有效减少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及降低穿刺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娟凤伟祥徐波蔡高军梁晓芳薛社亮宋艳斌陈韬李文华
关键词:股静脉超声心脏射频消融术
左室达峰时间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起搏术后左心功能中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刺激至左室达峰时间(sti-LVAT)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起搏术后左心功能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具有高心室起搏比例的起搏器植入患者89例。根据起搏部位分为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组(42例)、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13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34例)。比较3组的基线资料、术中电生理参数和术后6个月左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术中LBBAP组起搏QRS宽度最窄,其次是RVSP组和RVAP。术中3组的单极阻抗有显著差异(P=0.005)。与基线相比,LBBAP组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显著下降[LVEDD:(48.12±6.51) mm vs (50.45±7.96) mm,P=0.001;LAD:(40.05±5.92) mm vs (42.02±7.20) mm,P=0.002;NT-proBNP:219.50(89.75,472.50) pg/mL vs 1 166.50(683.75,2 125.00) pg/mL,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62.95±4.99)%vs (58.31±9.36)%,P<0.001];RVAP组术后6个月LAD显著增加[(42.82±5.24) mm vs (41.06±5.59) mm,P=0.009],LVEF则显著下降[(56.91±7.18)%vs (60.38±7.13)%,P=0.041];RVSP组术后6个月的LVEDD、LAD和LVEF则变化不明显。术中发现,LBBAP组sti-LVAT最短[(74.45±12.90) ms],其次是RVSP组[(94.69±11.00) ms]和RVAP组[(100.21±11.44) ms],3组间差异明显(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ti-LVAT与术后6个月的ln(NT-proBNP)、LVEDD和LAD水平呈正相关(r=0.674、0.512、0.400,均P<0.001),与6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510,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ti-LVAT可正向预测术后6个月NT-proBNP(b=0.051,β=0.646,P<0.001)和LVEDD值(b=0.157,β=0.423,P<0.001)。结论:LBBAP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起搏术后的左心功能,减轻心室重构;sti-LVAT对高心室起搏比例的心衰患者术后6个月的左心功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梁晓芳罗培培宋艳斌薛社亮王娟凤伟祥李文华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左心功能
T波电交替的重复检测及其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价值
2022年
目的 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重复检测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间顺序入组20例ARVC患者[男性18例,年龄(38.7±8.0)岁],及正常对照组60人,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活动平板法MTWA检测,并随访观察。在随访4~5年后复查MTWA一次。阳性事件定义为有症状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恰当治疗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结果 20例ARVC患者入组时胸前各导联MTWA检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操作者特征曲线(ROC)表明,以11.5μV作为MaxValt(V~V导联中的MTWA最大值)的截断值时,其区别ARVC与正常对照组的诊断价值最大。20例ARVC患者随访(64.7±4.6)个月,11例发生阳性事件(其中11例发生持续性室速,1例因室速发生晕厥,1例植入ICD者因室速行放电治疗,3例因室速发作新植入ICD)。以MaxValt 11.5μV为截断值,20名患者中原有MTWA阳性16例,MTWA阴性4例。KM曲线表明,阳性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复测MTWA阳性13例,MTWA阴性7例。其中,第一次MTWA阴性者,复测MTWA均仍为阴性,且此4人均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 MTWA阳性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风险增高,而持续阴性则预示着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风险较低。
薛社亮徐波李文华蔡高军宋艳斌俞磊李峰肖建强
关键词:微伏级T波电交替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内皮脂肪酶584C/T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299例常州地区汉族人群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内皮脂肪酶(EL)584C/T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EH)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60名EH患者和139名对照者。EL584C/T基因型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果EH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3%,42.5%,1.1%;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1%,38.8%,5.0%。T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别为22.5%和24.5%。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在矫正传统的EH高危因素后,EL584C/T多态性仍然与EH之间无相关性。本研究同时表明EL584C/T多态性与血脂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L584C/T基因多态性与常州地区汉族人群EH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蔡高军翁伟进师干伟薛社亮杨丽萍黄晓凤宋艳斌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脂肪酶多态现象遗传学
T波电交替对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远期预测价值
薛社亮侯小锋尹红丽邹建刚曹克将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老年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伴长R-R间期的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8例房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Holter)HRV分析,次日晨时抽空腹血查儿茶酚胺浓度。根据Holter中是否伴有长R-R间期(>2.5 s)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2组,比较2组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r 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所占的百分比(p NN50)、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水平。结果 98例房颤患者分为病例组(33例)和对照组(65例)2组,2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SDNN、SDANN、r MSSD、p NN50分别为(143.5±29.5)ms、(95.9±37.0)ms、(100.0±28.6)ms、(57.0±17.6)%,对照组分别为(115.7±32.8)ms、(78.6±31.5)ms、(81.8±23.3)ms、(49.5±15.9)%。病例组的HRV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浆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30.2±20.6)pg/ml、(41.8±26.7)pg/ml;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分别为(120.5±59.3)pg/ml、(187.4±89.2)pg/ml,病例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并长R-R间期的老年房颤患者SDNN等HRV参数增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降低,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或)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其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薛社亮周燕娟翁伟进庄志芳蔡高军师干伟宋艳斌卢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长R-R间期心率变异性儿茶酚胺
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和交感神经功能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评价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 2006年至2009年75例(2006年至2008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66例,2009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9例)平时窦性心动过缓的体检人群,男52,女23,年龄14 ~72(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运动前静息阶段至运动最高峰的心率(HR)、代谢当量(METS)和NE水平变化,△NE用对数标度表示(log△NE),log△NE/运动时间和log△NE/METS表示运动中交感神经反应的敏感性.观察动态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指标.按运动试验中运动后最大心率能否达85%年龄预测心率分为变时功能正常组(Non-CI组)及变时功能不良组(CI组).结果 ①CI组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分析指标:低频(LF,49.44±40.73对27.88±12.55,P=0.04)、低频/高频比值(LF/HF,1.85±0.50对1.49±0.32,P=0.008)显著高于Non-CI组,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每5 min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的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H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I组log△NE/METS(0.051 5±0.062 3对0.087 4±0.048 7,P=0.012)和log△NE/运动时间(0.049±0.062对0.080±0.046,P=0.019)明显低于Non-CI组.结论 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对交感神经的反应迟钝可能是心脏变时功能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季建国邹建刚何国平李勇施有为钱亿超李文华薛社亮杨玲伶张荣殷海萍宋志慧
关键词:自主神经心率变异去甲肾上腺素
内皮脂肪酶基因584C/T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内皮脂肪酶(EL)基因584C/T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62例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AMI患者和299例健康体检者EL基因584C/T基因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L水平。结果:AMI组血清E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存在EL 584C/T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MI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2.4%、36.4%、1.2%;对照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2%、40.8%、3.0%;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AMI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80.6%;对照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76.6%,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184)。经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结果仍然表明该多态性与AMI无明显相关性。无论是对照组还是AMI组,与T等位基因携带者比较,CC基因型血清EL水平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L 584C/T基因多态性与AMI无明显相关性,与血清EL水平也无相关性,EL 584C/T多态性可能不是中国常州地区汉族人群AMI发病的易感因素。
蔡高军何国平翁伟进杨丽萍师干伟薛社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内皮脂肪酶
尿酸与冠心病及血脂指标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分析尿酸(UA)与冠心病及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因“胸闷、胸痛、晕厥症状”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41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因“胸闷、胸痛、晕厥症状”于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健康人12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受试者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不同性别受试者UA水平及不同UA水平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指标。结果 两组受试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U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76,95%CI(1.054,1.098)〕、吸烟史〔OR=2.168,95%CI(1.283,3.662)〕、高血压〔OR=2.007,95%CI(1.313,3.068)〕、糖尿病〔OR=3.091,95%CI(1.715,5.571)〕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HDL-C〔OR=0.222,95%CI(0.116,0.426)〕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P〈0.05)。两组男性受试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女性患者U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P〈0.05)。冠心病患者UA水平〉419μmol/L者TC、TG、LDL-C水平高于UA水平〈288μmol/L者,HDL-C水平低于UA水平〈288μmol/L者(P〈0.05);UA水平〉419μmol/L者TC、TG水平高于UA水平为288-346μmol/L者,HDL-C水平低于UA水平为288-346μmol/L者(P〈0.05);UA水平为347-419μmol/L者TC、LDL-C水平高于UA水平〈288μmol/L者(P〈0.05);UA水平为347-419μmol/L者LDL-C水平高于UA水平为288-346μmol/L者(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UA水平较高,且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血脂异常有关,但UA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其对冠心病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宋艳斌蔡高军薛社亮翁伟进
关键词:冠心病尿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