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红建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信号
  • 3篇倍频
  • 2篇调制
  • 2篇调制器
  • 2篇微波信号
  • 1篇低密度奇偶校...
  • 1篇低密度奇偶校...
  • 1篇迭代
  • 1篇迭代检测
  • 1篇信号生成
  • 1篇散射
  • 1篇射频
  • 1篇受激
  • 1篇受激布里渊散...
  • 1篇四波混频
  • 1篇四波混频效应
  • 1篇奇偶校验
  • 1篇奇偶校验码
  • 1篇外调制
  • 1篇外调制器

机构

  • 4篇电子工程学院

作者

  • 4篇郝士琦
  • 4篇耿红建
  • 3篇赵青松
  • 2篇刘加林
  • 2篇王勇
  • 1篇孙韩

传媒

  • 4篇光电子.激光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十倍频毫米波信号生成被引量:3
2015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效应的10倍频mm波信号生成方案,具有覆盖频段高和频谱纯度高等优点。在本文方案中,低频率的射频(RF)信号通过DPMZM对激光器发出的光波进行调制,调节直流偏置电压,使DPMZM的主调制器和两个子调制器均工作在最小传输点(MITP),抑制光载波和偶数边带,进一步调节两个子调制器的调制深度和移相器的相移,抑制一阶和七阶边带,留下三阶和五阶边带,然后利用SBS效应进行布里渊边带滤波滤除三阶边带,仅保留五阶边带,再经光电探测器(PD)拍频即可获得10倍频mm波信号。通过仿真实验,以10GHz的RF信号为驱动信号,得到了100GHz的mm波信号,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耿红建郝士琦赵青松王勇
基于级联外调制器的六倍频微波信号的光学生成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级联偏振调制器(PolM)和双平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的六倍频微波信号的光学生成方法。PolM在射频(RF)信号调制下,会产生多个光边带,通过调节偏振控制器(PC)和检偏器仅获得奇数阶边带,然后通过DPMZM,其中一子MZM调制RF信号,工作在最大传输点(MATP),另一子MZM不调制RF信号,从而抑制掉一阶边带,保留三阶边带,经光电探测器(PD)拍频获得六倍频微波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利用任何光、电滤波器的情况下,调制器消光比为理想状态(100dB)时,RF杂散抑制比(RFSSR)为34dB。即使消光比为非理想状态(30dB)时,生成微波信号的RFSSR仍可以达到21dB。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耿红建郝士琦赵青松
基于双平行MZM调制器和四波混频效应的高倍频微波信号的光学生成被引量:5
2014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平行Mach-Zehnder调制器(DPMZM)和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四波混频(FWM)效应的24倍频微波信号光学生成方案,具有覆盖频段高、系统结构简单和频谱纯度较高等优点。在本方案中,低频率的微波信号通过DPMZM对光源进行调制,调节直流偏置点使DPMZM的两个子MZM和主MZM均偏置在最大传输点,抑制所有奇数边带,进一步调节两个子MZM的调制深度和移相器的相移,完全抑制光载波和二阶边带,得到±4阶光边带;再经过SOA发生FWM效应,产生±12光边带,经过光电探测器拍频后可获得24倍频的微波信号。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以10GHz的微波信号为驱动信号,得到了240GHz的微波信号,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耿红建郝士琦刘加林
一种改进的LDPC编码FSO-MIMO系统迭代检测解码算法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双伽玛(Gamma-Gamma)湍流信道,研究了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自由空间光通信多输入多输出(FSO-MIMO)系统迭代检测解码(IDD)算法。针对最优最大后验概率(MAP)算法复杂度高和BP迭代过程中比特节点后验对数似然比(LLR)震荡现象,结合概率数据辅助(PDA)算法在信号检测中的良好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反馈均值的LDPC+PDA系统IDD码算法,采用BP解码方法,经迭代处理,求出每次内迭代中比特节点输出的后验信息均值,并将其作为解码器的输出反馈给检测器,从而提高了解码器传递给检测器的消息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BER)为10-5左右时,在弱湍流条件下,改进的IDD算法相对传统的算法具有0.3dB的性能优势;在强湍流条件下,改进的IDD算法比传统的算法提高了0.65dB的性能增益。因而,改进的IDD算法能够进一步抑制湍流特别是强湍流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性能。
赵青松郝士琦耿红建刘加林王勇孙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