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浩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土壤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铅形态
  • 1篇酶活性
  • 1篇绵土
  • 1篇黄绵土

机构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篇殷宪强
  • 1篇张兴昌
  • 1篇易磊
  • 1篇王永浩

传媒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黄绵土铅形态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添加外源铅和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黄绵土盆栽小青菜后土壤中铅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土壤酶活性对铅污染的响应,并分析了土壤铅形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污染黄绵土中铅各形态的比例为:可交换态0.77%,碳酸盐结合态6.27%,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82%,有机结合态13.4%,残渣态77.74%。铅污染后黄绵土中各形态铅的浓度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土壤受到铅污染后,各形态铅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上列各形态所占比例依次为0.346%、18.464%、0.496%、46.532%、34.168%。铅污染对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产生极显著影响([R过氧化氢酶=0.841 1,P过氧化氢酶<0.001,n=18;R碱性磷酸酶=-0.986 9,P碱性磷酸酶<0.001,n=18)],二者可以作为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指标;总铅对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变化没有任何贡献,进一步说明不能采用总铅含量作为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指标。在铅的各化学形态中除有机结合态外,过氧化氢酶与其余各形态铅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碱性磷酸酶与各形态铅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盐结合态对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且铅的其他化学形态通过碳酸盐结合态的间接影响亦最大,表明各形态铅中以碳酸盐结合态对两种酶的影响为主,该两种酶与碳酸盐结合态相结合可作为土壤铅污染评价指标。
殷宪强王昌钊易磊王永浩张兴昌
关键词:土壤铅形态土壤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