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东升

作品数:20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土壤
  • 5篇群落
  • 4篇东南
  • 4篇植物群
  • 4篇植物群落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4篇藏东南
  • 3篇色季拉山
  • 3篇群落结构
  • 2篇演替
  • 2篇植物群落结构
  • 2篇土壤抗蚀
  • 2篇土壤抗蚀性
  • 2篇群落演替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2篇物种

机构

  • 19篇西藏农牧学院
  • 2篇西藏大学
  • 1篇湖南省林业科...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9篇杨东升
  • 14篇喻武
  • 12篇万丹
  • 5篇梁博
  • 4篇汪书丽
  • 2篇王瑞红
  • 2篇潘刚
  • 2篇曾加芹
  • 2篇张博
  • 2篇卫敏
  • 1篇郭其强
  • 1篇何丙辉
  • 1篇方江平
  • 1篇周小玲
  • 1篇张志伟

传媒

  • 7篇高原农业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差异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0~15cm土层<15~30cm土层,人工林地(1.51g/cm^3)>农耕地(1.40g/cm^3)>草地(1.16g/cm^3)>河滩林地(1.12g/cm^3)>天然林地(0.92g/cm^3)。天然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土壤体积质量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天然林地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均极显著大于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除河滩林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与土壤体积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渗透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大多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具体表现为:天然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人工林地>草地。除草地外,其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渗透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结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有差异,其中天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人工林地较差,在进行土地利用时应减少人为干扰强度,避免对自然植被产生破坏。
梁博聂晓刚杨东升万丹方江平赵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渗透性
浅析多媒体在“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我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普遍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抽象教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将会引起诸多弊端。本文以"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近几年来对森林生态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进行利弊分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教学优势。
卫敏曾加芹杨东升
关键词:多媒体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
藏东横断山区昌都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及分布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对西藏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生长特征进行相关研究,为完善西藏古树名木资料及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昌都地区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古树的树龄、树高、冠幅及胸围进行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区内分布有古树8科16属,共414株,优势树种为藏川杨。一元二次回归显示古树名木的四个生长特征之间表现为同步增长的趋势,且多元线性回归模拟关系密切,为以后推算古树名木资源的树龄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昌都地区的古树较多,但分布相对集中,回归分析结果对以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晓丽潘刚喻武杨东升张志伟
关键词: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藏东南小型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演替特征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藏东南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泥石流集中频发的地域,泥石流是区域内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本文探寻了藏东南中小型泥石流的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时空互代法对藏东南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演替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重要值确定不同年限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群落组成。【结果】在海拔2700~30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西南草莓、苔草群落—藏川杨+鸡骨柴+苔草—藏川杨+越桔忍冬+苔草—藏川杨+高丛珍珠梅+苔草,乔木先锋种主要是藏川杨、灌木先锋种为鸡骨柴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苔草;海拔3300~3600 m范围内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乔木先锋种主要是糙皮桦、灌木先锋种为云南锦鸡儿和高丛珍珠梅,草本植物为西南草莓。【结论】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被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差异性逐渐增大。泥石流沉积区植被的恢复,在遵循一般的演替规律下,更应做到因地制宜。
梁博聂晓刚万丹喻武杨东升汪书丽
关键词:藏东南泥石流群落演替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对色季拉山(定位站附近)急尖长苞冷杉林下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从种类组成、相似性、α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下苔藓植物共10科16属20种(含1亚种),其中塔藓科属数最多,为3个;科内种数超过3种的共有4个优势科,分别为曲尾藓科、塔藓科、真藓科、丛藓科;属内种数大于3种的优势属仅丝瓜藓属1个。苔藓植物水生种类极少,仅1种,土生、岩石(岩石薄土)、腐木种类为该研究区域苔藓植物分布的广泛类型。5个样地共有种类数量变化不大,导致种相似性系数也很接近。通过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s指数的计算,各指数所反映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情况基本是一致的,此研究区域苔藓植物丰富度高,均匀度也比较高。
王瑞红杨东升
关键词:急尖长苞冷杉苔藓植物
不同温度处理对尼泊尔黄花木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尼泊尔黄花木是一种具有较高水土保持功能,并具备较高观赏价值的西藏原生灌木。为对其进行人工繁育,通过对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4个种源的尼泊尔黄花木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确定其人工育苗合理播种期,本文在5℃~40℃范围内,每5℃设置1个梯度,研究了温度对尼泊尔黄花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始发芽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对尼泊尔黄花木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显著,在5℃~4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25℃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始发芽时间分别为86.3%、66.8%及2 d;在该温度下有较短的种子发芽所需时间和最快的出芽速度;因此,尼泊尔黄花木种子发芽最适温度区间为20℃~30℃。
李小熊陈慧婉杨东升喻武
关键词:种子发芽温度
西藏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为促进尼洋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取流域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有机质含量的差异特征,对该流域土壤结构稳定性与保肥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非水稳性团聚体,粒径>2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2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mm的团聚体数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粒径<0.25mm的为15~30cm土层高于0~1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0~15cm土层高于15~30cm土层。回归分析发现,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数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15cm=0.203x-4.877(R^2=0.458),y15~30cm=0.514x-11.133(R^2=0.434)。整体而言,尼洋河流域农田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相对较差,建议实施客土还田的同时对农业耕作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科学施肥。
聂晓刚梁博万丹喻武杨东升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质
藏东南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8
2013年
藏东南是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严重的区域之一,泥石流堆积扇广布。泥石流沉积区植被恢复是生物治理泥石流和生态恢复措施的重要内容,也是高寒区生态恢复关注的焦点。对林芝县扎西岗、鲁朗定位站和芽依3个不同年代形成的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进行了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与泥石流发生的年限、所处的海拔和发生的强度有密切关系。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主要为云南沙棘+云南锦鸡儿+蕨麻萎陵菜群落、糙皮桦+高丛珍珠梅+西南草莓群落和糙皮桦+云南锦鸡儿+西南草莓群落组成,包含糙皮桦、云南锦鸡儿等29种植物。泥石流沉积区形成时间越长,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有下降趋势,群落优势度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泥石流沉积区植物群落层次多样性表现为一般草本层多样性水平较高,乔灌层较低。乔灌草均匀度指数Jsw值略大于草本层。泥石流暴发时间过长或过短,Jsw值较小。优势度C值与丰富度指数Ma值呈负相关性,与泥石流沉积区形成时间呈正相关系。
喻武万丹汪书丽杨东升
关键词:泥石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藏东南
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藏东南高寒气候条件下不同海拔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为西藏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色季拉山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和土层土壤抗蚀性指标的变化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构建色季拉山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色季拉山3 200~4 600 m区域土壤抗蚀性强弱进行研究。【结果】在色季拉山海拔3 200~4 600m区域,除团聚体破坏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体积质量外,其余土壤抗蚀性指标均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缓慢增大的趋势。以变异系数评价色季拉山不同土层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土壤团粒类指标在海拔4 200~4 600m和3 200~3 600m区域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02%~123.54%和0.85%~19.58%;土壤基本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海拔3 600m区域出现最大值,而变异系数最小值出现在海拔4 200~4 600m区域;有机胶体类指标即有机质含量的变异系数则在海拔4 600m区域出现最小值,为17.86%,在海拔4 200m区域出现最大值,为93.63%。【结论】通过构建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得出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区域土壤综合抗蚀性强弱顺序为3 600m>3 800m>3 400m>4 400m>4 000m>4 600m>3 200m>4 200m。
聂晓刚梁博杨东升喻武万丹方江平
关键词:色季拉山海拔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土壤抗蚀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本研究旨在研究雅江中游河谷土壤抗蚀性的空间差异性。以雅江中游河谷地带典型样地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ANOVA显著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雅江中上游河谷地带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团聚体含量状况是评价雅江中上游流域土壤抗蚀性强弱的最佳指标;不同河谷地区的土壤抗蚀性强弱差异显著;有机质与水稳性指数和水稳性团聚体均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容重和结构破坏率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而容重与结构破坏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度、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土壤抗蚀性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采取措施增加地被物覆盖度、减少人为破坏,增强土壤的抗蚀性,改善雅江中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
王文正姚甜甜杨东升喻武万丹
关键词: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