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凤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浆
  • 1篇炎症
  • 1篇增生
  • 1篇肾功能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葡聚糖
  • 1篇葡聚糖硫酸钠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细胞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出血
  • 1篇结肠炎症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市医疗中...

作者

  • 3篇刘维新
  • 3篇周凤
  • 2篇王莹
  • 2篇王婷
  • 2篇于艳红
  • 1篇李虹
  • 1篇张绅
  • 1篇任益
  • 1篇杨慧珊

传媒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骨形成蛋白7减轻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症及其机制
2014年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治疗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症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DSS组(DSS诱导结肠炎症组)及DSS+BMP7组(BMP7治疗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饮用灭菌水,DSS组及DSS+BMP7组大鼠每天饮用3.5%的DSS以建立肠炎模型,DSS+BMP7组隔日1次腹腔注射1 m L BMP7(0.1μg/m L)。于第0、7、14及28天各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采用组织学评分方法判断炎症程度,并于第28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切取结肠组织分别利用实时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oxp3m 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第7天时炎症程度DSS+BMP7组和DSS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DSS+BMP7组与DS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4和28天时DSS+BMP7组炎症程度低于DSS组(P<0.05),第28天时DSS+BMP7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8天时Treg细胞比例DSS组及DSS+BMP7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且DSS+BMP7组显著高于DSS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和DSS+BMP7组中Foxp3的表达降低,且DSS+BMP7组高于DSS组(P<0.05)。DSS组和DSS+BMP7组细胞因子TGF-β1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且DSS+BMP7组高于DSS组(P<0.05)。结论 BMP7可能作用于Treg细胞,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性疾病。
刘维新周凤张绅任益王莹王婷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7结肠炎转化生长因子Β1
高脂饮食对AOM/DSS诱导的小鼠不同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及白细胞介素6的改变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不同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其不典型增生的影响以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改变。方法 DSS组、DSS+AOM组、DSS+高脂组、DSS+AOM+高脂组小鼠以DSS水3 d+灭菌水4 d为1个循环周期全程交替口服,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前3周每周第1天DSS+AOM组及DSS+AOM+高脂组小鼠腹腔注射AOM(10 mg/kg)。分段处死小鼠,采用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评分判断炎症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模型。在第9个循环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正常对照组与DSS组无不典型增生发生,DSS+高脂组不典型增生率为25%(1/4),而DSS+AOM组为50%(2/4),DSS+AOM+高脂组为75%(3/4),但DSS组与DSS+高脂组、DSS+AOM组与DSS+AOM+高脂组、DSS组与DSS+AOM组、DSS+高脂组与DSS+AOM+高脂组比较,不典型增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DSS+高脂组和DSS+AOM+高脂组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评分分别大于对应的DSS组和DSS+AOM组(P<0.05)。DSS+高脂组和DSS+AOM+高脂组血清IL-6水平虽高于对应的DSS组和DSS+AO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能是UC及其不典型增生的一种致病因素。
周凤刘维新于艳红邢俊伟杨慧珊李虹兰雨桐
关键词:高脂饮食溃疡性结肠炎不典型增生白细胞介素6
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尿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尿肽(BNP)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分级、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腹水、血红蛋白、肾功能、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61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6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基本信息,测定血浆BNP、血红蛋白、肾功能、凝血功能及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和肝硬化腹水。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实验组中不同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以及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腹水等并发症时BNP水平的变化,以及BNP水平与血红蛋白、肾功能、凝血功能、便潜血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实验组中,不同年龄及性别间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Child-Pugh C级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和B级患者,且Child-Pugh B级患者高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实验组中合并消化道出血、腹水、贫血、便潜血阳性、肾功能异常的患者,血浆BNP高于不合并上述症状的患者(P<0.05)。实验组中血浆BNP水平与血红蛋白、肌酐、胱抑素C、血尿素氮呈正相关,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结论血浆BNP水平同性别、年龄等基本因素无关。BNP水平可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受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腹水、贫血、肾功能异常等因素的影响。BNP对肝脏合成功能无明显影响。
王莹刘维新邢俊伟周凤于艳红王婷
关键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腹水血红蛋白肾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