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 作品数:24 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中鲜味物质含量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被引量:16
- 2019年
- 为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羊肉的风味特性,以舍饲、放牧两种方式饲养的12 月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3 个部位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味觉指标、鲜味物质含量以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放牧饲养羊肉鲜味和咸味高于舍饲饲养,苦味和涩味低于舍饲饲养;放牧饲养羊肉中的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肌苷(inosine,INO)含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放牧饲养羊背最长肌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aminase 1,AMP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股二头肌的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和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minoimidazole carboxamide ribonucleotide transformylase,ATIC)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放牧饲养羊肉AMPD1表达量与ADSL表达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分析鲜味物质含量与调控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发现放牧饲养羊肉IMP含量与AMPD1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TIC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舍饲饲养羊肉IMP含量与ATIC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当鲜味物质调控基因的表达量高时,肉中的鲜味物质含量也随之提高。
- 罗玉龙刘畅李文博王柏辉窦露赵丽华杜瑞王政纲靳烨
- 关键词:饲养方式苏尼特羊鲜味物质
- 丁酸梭菌对绵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及骨骼肌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绵羊生长性能、肉品质及骨骼肌发育的影响。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3月龄杜泊×小尾寒羊杂一代母羊共18只,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CON组)和丁酸梭菌组(CB组),每组9只。CON组饲喂基础饲粮;CB组在CON组饲粮的基础上补充丁酸梭菌(活菌数为5.0×10^(8)CFU/g),补充量为5 g/(d·只)。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测定各组绵羊的生长性能,将其屠宰后取股二头肌测其肉品质、肌纤维组织形态和骨骼肌发育相关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CB组绵羊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ON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CON组(P<0.05)。2)CB组羊肉的pH_(24)、亮度(L^(*))值、黄度(b^(*))值、蒸煮损失及剪切力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红度(a)^(*)值显著高于CON组(P<0.05)。3)与CON组相比,CB组股二头肌重量及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大(P<0.05)。4)与CON组相比,CB组股二头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CAT)及支链α-酮酸脱氢酶(BCKDH)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5)与CON组相比,CB组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和叉头框蛋白O3(FoxO3)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肌肉萎缩基因F-box(MAFbx)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此外,CB组绵羊骨骼肌中肌细胞生长素(MyoG)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及钙蛋白酶-1(CAP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可提升绵羊的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促进骨骼肌生长发育,其机制可能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MyoG/MSTN系统及CAPN-1/CAST系统有关。
- 陈晓雨窦露华晓青刘畅杨致昊孙立娜孙立娜赵丽华苏琳
- 关键词:丁酸梭菌绵羊肉品质
- 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沉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本文以12月龄苏尼特羊不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尾部脂肪、肾脏脂肪)为试验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不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同时分析脂肪代谢相关基因与脂肪酸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苏尼特羊脂肪组织中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为主。肾脂中硬脂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尾脂(p<0.05);尾脂中油酸含量显著高于皮脂和肾脂(p<0.05)。不同脂肪组织间,肾脂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脂蛋白脂肪酶(LP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皮脂和尾脂(p<0.05);皮脂中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肾脂(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共轭亚油酸与FADS1、LPL和SCD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十碳五烯酸(C_(20∶5))与FADS1和LPL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CC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知,调控脂肪酸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脂肪酸沉积的方向和部位有明显的影响。
- 王柏辉王宇杜瑞罗玉龙刘畅要铎靳烨
- 关键词:苏尼特羊脂肪组织脂肪酸脂肪代谢
- 苏尼特羊、巴美肉羊和乌拉特山羊的肉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被引量:17
- 2020年
- 为了探究品种对羊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选取12月龄苏尼特羊、巴美肉羊和二狼山白绒山羊(乌拉特山羊)各12只,测定其屠宰性能,再分别取股二头肌测定肉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巴美肉羊的胴体质量、背膘厚、a*值均显著高于苏尼特羊和乌拉特山羊(P<0.05),说明其屠宰性能较好,肉色较红;苏尼特羊的p H显著高于乌拉特山羊(P<0.05),而巴美肉羊与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品种对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构成影响很大,电子鼻测定结果表明苏尼特羊、巴美肉羊和乌拉特山羊的气味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比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苏尼特羊肉中醛、醇及酮类化合物的总相对含量较高。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出乌拉特山羊肉中风味物质较其他两种丰富,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筛选出庚醛、辛醛、壬醛、反-2-壬烯醛、1-辛烯-3-醇、反-2-癸烯醛和十二醛可作为三种羊肉共有的关键风味物质,其中壬醛对苏尼特羊肉风味贡献最大,而巴美肉羊和乌拉特山羊肉中贡献最大的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总体上,巴美肉羊的屠宰性能较优良且肉色略红,在风味方面,不同品种的羊肉其关键风味物质存在差异。
- 窦露罗玉龙孙雪峰刘畅李文博苏琳赵丽华田建军靳烨
- 关键词:苏尼特羊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
- 蛋白激酶B活性及其级联效应对肉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蛋白激酶B(PKB/Akt)是真核细胞中非常重要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也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关键下游信号分子。它既可以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和叉头转录因子(FoxO)的表达影响蛋白质代谢;也可以通过磷酸化FoxO和GSK-3调节糖原合成/分解;还可以通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SREBPs)及mTOR信号通路促进机体的脂质合成。此外,Akt可磷酸化FoxO、前体凋亡蛋白(如Bad、Bcl-2)和半胱天冬蛋白酶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影响畜禽肉的品质。综上所述,Akt及其级联效应可能成为提高肉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Akt的活化机制、级联效应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改善肉品质提供参考。
- 陈晓雨刘畅窦露杨致昊特古斯苏琳苏琳赵丽华
- 关键词:能量代谢细胞凋亡肉品质
- 亚麻籽饲喂对苏尼特羊肉风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为了研究亚麻籽对苏尼特羊肉风味品质的影响,将24只4月龄健康无病的苏尼特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和8%(亚麻籽组)的亚麻籽日粮。饲喂3个月后屠宰,取背最长肌用于后续试验的测定。该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电子鼻测定羊肉气味强度,此外测定羊肉的抗氧化能力,以探究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组与亚麻籽组苏尼特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率无显著差异(P>0.05)。亚麻籽提高了羊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丰富度,并改变了物质组成及含量。苏尼特羊肉的关键风味物质包括1-辛烯-3-醇、庚醛、反-2-辛烯醛、辛醛、反2-壬烯醛、壬醛、反-2-癸烯醛和癸醛。对照组中己醛(13.78%)和壬醛(11.12%)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亚麻籽组(P<0.05);亚麻籽显著提高了戊醛(4.37%)、反-2-辛烯醛(1.41%)和癸醛(1.35%)的含量(P<0.05)。主成分分析可对2组羊肉的风味进行区分,表明日粮添加亚麻籽对羊肉关键风味物质影响较大。电子鼻结果显示亚麻籽影响了羊肉风味轮廓,降低了气味强度。亚麻籽组羊肉中的自由基清除率(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RSA)为58.09%,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为0.53 U/m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系统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相关性,其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与反-2-癸烯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SA与反-2-辛烯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壬醛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总体上看,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亚麻籽可改变羊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并提高羊肉的抗氧化能力,亚麻籽可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来影响羊肉的风味。
- 刘畅罗玉龙窦露杨致昊李文博赵丽华苏琳孙雪峰靳烨
- 关键词:饲喂亚麻苏尼特羊亚麻籽挥发性风味物质
- 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的氧化稳定性被引量:6
- 2019年
- 以舍饲、放牧两种饲养方式下的12月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脂质氧化产物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抗氧化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放牧饲养苏尼特羊肉TBA值高度显著低于舍饲饲养(P<0.001);羊肉中主要的脂质氧化产物为己醛、庚醛、壬醛、1-辛烯-3-醇以及2,3-辛二酮,其含量均在放牧饲养羊肉中显著较低(P<0.05),表明舍饲饲养羊肉的脂质氧化程度相比放牧饲养羊肉更严重。放牧饲养羊肉的总抗氧化能力(P<0.01)、铜离子还原能力(P<0.05)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P<0.00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P<0.05)活力均显著高于舍饲饲养,说明放牧饲养羊肉中的抗氧化酶活力较高,能有效抑制脂质氧化。通过抗氧化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分析得出,舍饲饲养羊肉中脂肪氧合酶基因表达量高度显著高于放牧饲养(P<0.001),而SOD(P<0.001)、CAT(P<0.05)和GPx(P<0.0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放牧饲养,从分子水平验证了放牧饲养羊肉的抗氧化能力较舍饲饲养好。
- 罗玉龙刘畅李文博王柏辉窦露杜瑞要铎赵丽华苏琳靳烨
- 关键词:饲养方式苏尼特羊脂质氧化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 苏尼特羊不同部位肌肉抗氧化系统的差异
- 刘畅罗玉龙张亚琨李文博赵丽华苏琳靳烨
- 绒山羊宰后成熟过程中羊肉品质和风味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4
- 2020年
- 以放牧条件下3岁的二狼山绒山羊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研究宰后成熟时间对宰后绒山羊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以期得到绒山羊肉宰后成熟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在宰后成熟过程(0~3 d)中绒山羊羊肉的pH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而剪切力值和蒸煮损失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宰后成熟过程中羊肉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逐渐增加,亮度值L*变化不明显。GC-MS结果显示,在成熟1~4 d中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发现在成熟第3 d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较高;绒山羊羊肉的特征性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了己醛、壬醛、戊醇、辛醇和1-辛烯-3-醇。成熟0 d的绒山羊肉中己醛、壬醛、戊醇、辛醇和1-辛烯-3-醇的含量低于成熟1 d,且随成熟时间的延长(1~4 d),其含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3岁成年绒山羊宰后成熟最佳时间为3 d,其有利于羊肉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的改善。
- 王柏辉韩利伟王德宝王德宝刘畅刘畅任军靳烨
- 关键词:绒山羊宰后营养品质风味脂肪酸
- 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的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脂肪酸比较
- 窦露罗玉龙刘畅李文博赵丽华苏琳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