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一多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化
  • 1篇东喜马拉雅构...
  • 1篇岩体
  • 1篇岩屑
  • 1篇年代学
  • 1篇裂变径迹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流域
  • 1篇流域地貌
  • 1篇河砂
  • 1篇^40AR/...
  • 1篇^40AR/...
  • 1篇AR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陈建军
  • 2篇季建清
  • 2篇李宝龙
  • 2篇刘一多
  • 1篇韩宝福
  • 1篇桑海清
  • 1篇龚俊峰
  • 1篇孙东霞
  • 1篇钟大赉

传媒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怒江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与流域地貌演化被引量:6
2013年
河流搬运沉积的河砂作为流域内地质体的平均产物,可以有效地揭示整个流域内区域性的地质体热史演化。对同一河流进行分段采样能够揭示更为详实的热史演化差异。本文对滇西境内怒江上游至下游采集了7个河砂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主要年龄峰值依次为:12.2Ma和12.8Ma,7.7Ma,5.3Ma、4.4Ma和4.9Ma,7.3Ma;总体上呈现出上游老、中游年轻、下游老的年龄格局。怒江中游河段相对年轻的流域热史经历说明中游河段较其他区域经受了构造地貌的快速演化。由于这一位置对应三江并流,而且气候作用与现代西南季风的水汽通道吻合,降雨量与上、下游流域截然不同。可以推断,气候因素导致了其快而新的构造地貌演化,促成代表年轻冷却历史信息的地质体被迅速剥露造就了怒江河道不同位置流域热史演化的差异。测得的7个样品所有年龄峰值可分为5个区段:5.3~4.4Ma、7.7~7.3Ma、12.8—10.7Ma、26.8~22.2.3Ma、48.7~30.1Ma,基本反映了流域范围新生代以来主要的热史演化阶段。此外,怒江不同河段河砂样品的分段性特征,证实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在解释流域区域热史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孙东霞季建清刘一多李宝龙陈建军钟大赉
关键词:裂变径迹流域地貌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体冷却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对采自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核心地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13件标本中的20件矿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常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数据显示,样品的(^(40)Ar/^(36)Ar)_i值均接近尼尔值(295.5±5),且绝大部分样品的坪年龄与其反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测样品的^(40)Ar/^(39)Ar年龄大都集中在1.3Ma和2.5Ma左右,表明南迦巴瓦地区在上新世中期和更新世早期均经历了快速冷却抬升事件。本次测试的样品采自不同的高程及不同的构造单元,且样品原岩的成因及岩性各异,但沿着大峡谷由北向南不同地段的样品的不同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的^(40)Ar/^(39)Ar年龄相近,而同一样品中不同矿物的^(40)Ar/^(39)Ar年龄大小又并非完全按照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高低来分布,表明该地区在上新世以来的岩体冷却速率很大,以致该地区的矿物对氩同位素体系的封闭过程与处于缓慢冷却环境中的封闭过程明显不同。以本文报道的数据估算,南迦巴瓦地区的岩体在最近3Ma以来的冷却速率达120~240℃/Ma,岩体抬升速率达3.4~6.9mmn/a。
龚俊峰季建清陈建军桑海清李宝龙刘一多韩宝福
关键词:^40AR/^39AR年代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