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三孩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地磁
  • 1篇电荷耦合
  • 1篇电荷耦合器
  • 1篇电荷耦合器件
  • 1篇电子发射
  • 1篇调度指挥
  • 1篇调偏
  • 1篇遥操作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时间延迟积分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偏流角
  • 1篇偏转
  • 1篇微波电磁场
  • 1篇微放电
  • 1篇微放电效应
  • 1篇相机
  • 1篇粒子束
  • 1篇静电

机构

  • 6篇北京跟踪与通...
  • 2篇中国空间技术...
  • 1篇北京空间飞行...
  • 1篇西安空间无线...
  • 1篇北京卫星环境...

作者

  • 6篇任三孩
  • 2篇谭谦
  • 2篇方进勇
  • 1篇黄建余
  • 1篇张帆
  • 1篇苏增立
  • 1篇邢艳军
  • 1篇范翔
  • 1篇黄惠军
  • 1篇彭凯
  • 1篇田蕾

传媒

  • 2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飞航导弹
  • 1篇飞行器测控学...
  • 1篇第二届中国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电子诱发波导微放电实验研究
2023年
针对宇航微波器件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空间电子可能诱发微波器件发生微放电的潜在威胁,通过设计特殊波导结构,利用电子枪提供的种子电子入射到特殊波导内,在波导内通入大功率微波信号,利用检波器和示波器分别检测透射波形和反射波形,观察微放电现象的持续过程;改变电子入射能量,观测到不同程度的微放电现象,该电子枪提供种子电子诱发波导微放电效应的实验方法为微波器件微放电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任三孩古松谭谦叶新方进勇
关键词:电子发射微波电磁场微放电效应
粒子束空间传输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
2023年
全面分析了初始束流分布、发散度、能散度以及地磁场对粒子束空间传输的影响情况,并针对束流长距离传输的静电扩散和地磁偏转效应进行了数值建模及定量的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固定束流能量、流强粒子束,可通过增大初始半径削弱粒子束静电扩散效应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背景磁场精确预测,可准确控制束流方向精度。可以看出,研究带电粒子束本身的自洽行为以及与外场的作用,对带电粒子束流的产生、传输特性研究及工程化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任三孩邢艳军彭忠黄惠军
关键词:粒子束
空间遥操作试验调度指挥方法研究
利用空间机器人代替宇航员完成各类空间操控任务是人类认识、探索和利用空间的重要途径,在机器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需要通过空间试验来对其关键技术进行验证。空间遥操作试验技术复杂、涉及单位多,指挥调度难度大。本文通过空间遥操...
任三孩朱肇昆
关键词:遥操作调度指挥机器人
文献传递
X-37B项目发展及应用模式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X-37B卓越的战技性能及浓厚的军事背景,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梳理了X-37B项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X-37B飞行器的特点。基于对X-37B搭载试验载荷的猜想,研究了X-37B的潜在应用模式,并根据应用模式,对试验载荷及在轨应用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剖析。
任三孩黄建余田蕾
关键词:X-37B
电子束发射诱发航天器充电的数值模拟研究
2024年
通过发射电子束测量空间地磁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地磁场高精度测量方法,但电子束发射对在轨航天器自身状态和安全存在影响。为了研究这一影响,从同步轨道充电机制出发,基于轨道限制机制和朗缪尔方程研究了航天器发射高能电子束时的诱发充电模型,推导了不同初始电位情况下束流发射的平衡电位公式,并编制程序研究了这一过程中粒子束电流、能量、光照等因素对航天器充电电位的影响,得到了航天器对外发射高能电子束时诱发航天器自身或平台的充电电位随时间变化规律,并通过部分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任三孩彭凯谭谦叶新方进勇
关键词:数值模拟
空间光学平台调偏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为减小偏流角对TDI-CCD(Time-Delay Integration-Charge Coupled Device,时间延迟积分-电荷耦合器件)相机成像的影响,分析了侧摆成像时偏流角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定量计算了偏流角在沿航方向和穿航方向产生的像移,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偏流角影响因素及其残差对成像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际飞行试验发现,平台调偏流时偏航方向的姿态角存在振荡,即偏流角存在残差。经分析,此现象产生原因除了卫星平台本身的姿态扰动外,主要是卫星平台响应机制,即卫星平台对调偏响应过慢导致平台调偏流出现超调现象。该分析结果对空间光学相机平台改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已应用于某型号卫星的改进型。
任三孩范翔张帆苏增立
关键词:偏流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