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564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被引量:120
- 2008年
- 基本农田划定应以科学的土地质量分级为基础,而农用地分等工作是从耕地生产能力出发划定出区域的耕地质量的差异。所以,该文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农用地利用等别成果,借助聚类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提出了基于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表明:房山区现有的基本农田布局中的耕地质量差异大,涵盖了从7等到21等的各等别的耕地,部分等别高的耕地划到一般农田;依据农用地利用等别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平原区耕地利用等别集中在18到21等,山区集中在10到18等,基本农田总面积数增加3520.52hm2,按照各等别对应的标准粮计算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提高44749t,而且平原区和山区的耕地生产能力差异很大。可见,利用农用地利用等别的成果进行基本农田划定,以优先划定高等别的耕地资源为基础将基本农田划定与耕地生产能力保护紧密结合,为区县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 孔祥斌靳京刘怡李翠珍秦静
- 关键词:基本农田耕地生产能力
- 农用地定级两种因素法比较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被引量:9
- 2007年
-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对因素法定级的思路进行探讨,提出考虑外部性的因素法。分别用两种因素法对九龙坡区农用地进行定级,并对两种定级结果进行比较。与不考虑外部性的因素法相比,九龙坡区外部性对农用地级别的贡献率为46.02%,两种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外部性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农用地质量评价时应予以考虑。
- 秦静朱德举姜广辉刘学陈善军
- 关键词:农用地定级因素法外部性
- 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构建被引量:27
- 2010年
- 研究农户决策行为与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之间的规律,提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和耕地质量保护对策势在必行。在对国内外农户耕地利用决策、耕地质量评价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是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此从耕地质量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研究农户耕地利用目标差异性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农户在不同耕地利用强度下的耕地质量影响过程及其效应,分析这种影响效应的自然过程与农户耕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和复合关系。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要构建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从农户对于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影响关系出发,构建合适的耕地质量评价要素的分值体系,以分析由于农户决策行为差异性造成耕地质量空间变异性的特征规律。在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方面,不仅要借助传统的学科方法,还要引进遥感信息识别技术、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尺度分析技术,以提升基于农户决策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水平。
- 李涛孔祥斌梁颖秦静
- 关键词:农户耕地质量
- 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被引量:70
- 2007年
- 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相关理论出发,依据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的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逻辑框架模型;并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的变化特征,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目标变化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从农户尺度上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依据。
- 孔祥斌刘灵伟秦静苗宇新
- 关键词:农户行为耕地质量
- 外部性对农用地估价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 2006年
-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对引入外部性的因素法体系的农用地估价进行探讨。分别用两种因素法对九龙坡区农用地进行定级估价,并对两种估价结果进行比较。引入外部性后,9个级别中3个级别的基准地价降低,但是单元总体的价格是增加的。
- 秦静陶渝朱德举张孝成胡渝清王洪波
-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用地定级估价因素法外部性
-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82
- 2006年
-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 姜广辉张凤荣秦静张琳宫攀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GIS景观指数
- 集约化华北冲积平原农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耕层盐分关系被引量:3
- 2007年
- 秦静孔祥斌姜广辉张凤荣
- 关键词: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土壤盐分
-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被引量:64
- 2008年
-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相关理论,创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的耕地质量变化框架模型,构建了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大兴区为研究样区,通过农户调查和土壤化验分析,获得大兴区1982年、2000和2006年的农户土地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数据。依据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三个时期的压力、状态、效应和响应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到2006年,耕地压力指数由63.19增加到73.57,又减少到67.85,而方差从13.92增加到41.12,到2006年高达58.59,同时耕地压力指数空间变异性增加;耕地状态指数从56.52增加到76.46,最后达到81.20,状态指数方差从58.39增加到111.42,2006年达到209.45,空间变异性增加;耕地效应指数从42.39增大到64.34,2006年与2000年基本持平,而耕地效应指数方差和空间变异性增加。1982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刚刚开始,农户耕地投入差异不明显;1982-200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农户耕地利用差异性增加,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也显著提高,是耕地效应指数整体增加和空间变异性增大的原因;2000-2006年农户的土地利用目标转型,土地投入差异进一步扩大,导致耕地质量提高幅度降低,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为了促进耕地质量整体提高,需要进行土地产权机制创新,以促进土地投入水平的整体均衡增加。
- 孔祥斌刘灵伟秦静
- 关键词: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耕地质量
- 应用ICP-MS检测不同种植制度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被引量:30
- 2007年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人类活动对环境和食品污染造成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不同种植制度的土壤作为实验材料,借助于ICP-MS对土壤中重金属进行了测定,以确定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种植水果的土壤中和长期小麦玉米轮作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种植蔬菜的土壤:Cr,Mn,Ni,Cu,Zn,As和Cd以长期种植水果的土壤中含量最高;Ti和Pb以长期小麦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它们甚至高出其他土壤几倍。分析原因除了与人们施用的化肥、灌溉用水有关以外,还与种植果树等作物收获部分较少有关,而种植蔬菜大部分器官都收获,带走了许多重金属。
- 芮玉奎孔祥斌秦静
- 关键词:ICP-MS重金属土壤
- 北京典型边缘区25年来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52
- 2008年
-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草地向耕地的转换以及因灌溉设施的完善而引起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9.64 g/kg增加到12.35 g/kg,增加了28%;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向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追加投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2.35 g/kg降低到11.46 g/kg(2000~2006年)。空间上,198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与1981年相比,200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一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些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荒草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换;与2000年相比,2006年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只有3个地区,并且大部分增加不显著,增幅不到1 g/kg。
- 秦静孔祥斌姜广辉刘怡李翠珍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