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晶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电除尘
  • 3篇电除尘器
  • 3篇涡旋
  • 3篇除尘
  • 3篇除尘器
  • 2篇收尘
  • 2篇收尘效率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极板
  • 2篇值模拟
  • 1篇电离放电
  • 1篇电粒子
  • 1篇动力学
  • 1篇折点
  • 1篇收尘极板
  • 1篇脱除
  • 1篇脱除NO
  • 1篇强电离放电
  • 1篇微细粉尘
  • 1篇离子浓度

机构

  • 4篇江苏大学
  • 1篇盐城工业职业...

作者

  • 4篇依成武
  • 4篇王晶
  • 2篇崔苗
  • 2篇李萍
  • 1篇陆从相
  • 1篇刘诗雯
  • 1篇王慧娟
  • 1篇李珏
  • 1篇李文浩

传媒

  • 2篇高电压技术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改进折点的双涡旋极板电除尘器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解决电除尘器(ESP)超微细粉尘除尘效率低、设计参数不足等问题,设计了1种改良型的双涡旋极板电除尘器,收尘极板为改进折点弧度的双涡旋形式并垂直于气流方向放置,每排极板前面加了1排电极,并采用ANSYS14.0中的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电除尘器除尘区域内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设置了极板高度H、极板排间距d、粒径dp等影响参数。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改良型极板的电除尘器弥补了以往设计中由于电极和极板间的距离过大而造成的部分区域电场强度较弱的漏洞;H约为14 mm、d约为110 mm时,收尘区域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涡旋气流;入口平均气流速度v为3 m/s时,极板缝隙最高气流速度可达8.8 m/s,极板附近气流速度可低至0.5 m/s,压力损失约为260 Pa;颗粒停留时间能增加约3倍。该研究考虑了电场、流场等各方面的因素,使研究科学、准确;这种新电除尘器性能优势十分明显,为设计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相应的参数和依据。
依成武顾亚川依蓉婕王慧娟刘诗雯王晶
关键词:电除尘器数值模拟UDF
影响涡旋型电除尘器离子产生浓度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通过回归正交设计,建立涡旋型电除尘器电场中的离子浓度n_e与放电电压U、电场风速v_0和同排极板空隙距离D这3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通过编程求解回归模型,获得离子浓度较高的优化结果:当U为17.8 k V,v_0为3 m/s,D为40 mm时,n_e可达6.97×10~9个/cm^3以上。根据粒子成像测速法,可以得出放电极附近的风速约为v_0的2.5倍以上。通过收尘试验可知,对于粉尘粒径小于15μm的微细粉尘,涡旋型电除尘器收尘效率可达到90.2%。
陆从相依成武王晶依蓉婕崔苗
关键词:微细粉尘离子浓度风速收尘效率
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电除尘器荷电粒子输运模型及仿真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进一步探究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电除尘器(ESP)内部荷电粒子的输运规律,丰富与完善该电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在其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寻找合适的边界条件,采用MATLAB数学软件对模型方程进行了仿真求解,并将收尘效率实验的结果与仿真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单区式双涡旋型在极板电除尘器内部荷电粒子在流场、扩散场、力场作用下的二阶偏微分输运模型方程及该模型的边界条件能反映内部粒子的运行规律;MATLAB数学软件仿真求解模拟结果表明:一定的运行条件下,在0~14μm粒径范围内,随着粒径的不断增加,收尘效率也逐渐提高,当粉尘粒径从2μm增加到14μm时,粉尘的收尘效率从85.2%提高到94.8%。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MATLAB仿真结果的趋势基本一致,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单区式双涡旋型收尘极板电除尘器性能优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依成武王晶李萍崔苗
关键词:电除尘器MATLAB收尘效率
强电离放电脱除NO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
2017年
强电离放电脱除NO是集化学、物理学和环境工程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其脱除过程本质上是等离子体中进行的一系列微观过程,难以通过实验进行直接研究。故通过建立强电离放电脱除模拟烟气中NO的化学模型并运用MATLAB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以探讨NO的去除机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800μs内产生大量·O和·OH,而仅产生少量·N,由此可知NO的去除主要是通过与·O和·OH的氧化反应生成HNO_3实现的,在脱除过程中NO先被氧化成NO_2,再进一步被转化成HNO_3。同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O初始浓度的增加,NO脱除效率逐渐下降;随着含氧量的增加,NO脱除效率显著增大。
李萍依成武李文浩李珏王晶
关键词:反应动力学数值模拟强电离放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