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婧

作品数:2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群落
  • 1篇性状
  • 1篇延河流域
  • 1篇园土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生草
  • 1篇生物群落
  • 1篇碳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群...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群落
  • 1篇流域
  • 1篇功能性状
  • 1篇果园
  • 1篇果园土壤
  • 1篇河流域

机构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王婧
  • 1篇李会科
  • 1篇张春梅
  • 1篇温仲明
  • 1篇赵臻
  • 1篇王志康
  • 1篇张向旭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高度变化与群落构建被引量:9
2011年
性状—梯度分析能够解释群落构建机理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延河流域24个地带性物种为研究对象,并计测各物种在各群落的高度。将高度值分解为α组分和β组分,以表征植物高度在群落内部及群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整个流域而言,植物群落内部种间作用引起的物种高度变化大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群落间物种高度变化,草本群落变化情况与整个流域相一致,α值大于β值,物种高度变化主要取决于种间相互作用,而对灌木和乔木群落,β值大于α值,环境梯度变化对群落形成的作用要大于群落内种间作用;而植物高度在种内变化分析表明,种内差异引起的高度变化小于群落水平高度变化。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环境因素及生物相互作用在不同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揭示延河流域的植被格局变化和指导植被恢复可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王婧温仲明张春梅赵臻
关键词:功能性状
生草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被引量:32
2015年
传统的清耕果园土壤肥力持续下降,而果园生草作为一种新兴的果园管理模式,对改善果园土壤状况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利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苹果园清耕、苹果∕白三叶间作、苹果∕小冠花间作、苹果/鸡脚草间作这4种管理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果园不同生草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为揭示生草果园土壤生态学过程的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总体趋势为白三叶>小冠花>鸡脚草>清耕.相关性分析表明,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Mc Intosh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指数与p H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与碳代谢图谱分析表明:生草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豆科牧草白三叶与小冠花土壤微生物对糖类(N-乙酰-D-葡萄糖胺、D-甘露醇、β-甲基-D-葡萄糖苷)、氨基酸类(甘氨酰-L-谷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多聚物类(吐温40、肝糖)的利用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清耕处理.可见,生草处理与清耕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群落结构与特点.
杜毅飞方凯凯王志康李会科毛鹏娟张向旭张向旭
关键词:BIOLOG土壤微生物群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