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子宫
  • 5篇肿瘤
  • 4篇造影
  • 4篇输卵管
  • 4篇输卵管造影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子宫输卵管
  • 4篇子宫输卵管造...
  • 3篇脂肪
  • 3篇脂肪组织
  • 3篇盆部
  • 3篇腹盆部
  • 3篇妇科
  • 3篇不孕
  • 2篇脂肪分布
  • 2篇妊娠
  • 2篇妊娠滋养细胞
  • 2篇妊娠滋养细胞...
  • 2篇输卵管性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李彪
  • 7篇孟颖
  • 5篇苗杰
  • 5篇梁宇霆
  • 4篇刘明明
  • 3篇袁赟
  • 3篇王克扬
  • 2篇赵维敬
  • 2篇马娇
  • 2篇韩茜茜
  • 2篇彭珊珊
  • 2篇王新莲
  • 1篇梁颖
  • 1篇王卉
  • 1篇杜静
  • 1篇陈玉昆
  • 1篇梁颖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人才
  • 1篇北京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排螺旋CT测量女性腹盆部脂肪组织含量:比较定量CT与CT容积重建的一致性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对女性腹盆部脂肪组织(AT)含量进行前瞻性研究,比较定量CT(QCT)法和容积法测量的一致性,探索是否存在代表性的测量层面。 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和QCT体模对临床怀疑腹盆部病变的100位女性患...
李彪梁宇霆王克扬
关键词:后处理技术
妇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分布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采用定量CT(QCT)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良性病变患者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80例妇科良性病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及QCT体模进行腹盆部CT扫描,用QCT分析软件测量并计算总脂肪组织(TAT)、内脏脂肪组织(VAT)、皮下脂肪组织(SAT)的面积和体积(TFV、VFV、SFV)及VFV/SFV(V/S)值,分别比较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间、恶性肿瘤不同临床分期间、不同肿瘤类别间各项体积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脂肪组织(AT)体积与总AT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1)恶性肿瘤组腹部和(或)盆部的TFV、VFV、SFV均高于良性病变组,除腹盆部VFV外,两组间AT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肿瘤早期组的腹盆部各项AT体积与中晚期组或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较高,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恶性肿瘤组的V/S值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较高,早期组与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癌组与宫颈癌组的腹盆部各项AT体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癌组略高;(4)所有病例的腹部或盆部的VFV、SFV与腹盆部TFV均呈正相关,以腹部SFV相关性最高。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比良性病变患者更肥胖,尤其早期恶性肿瘤患者,其SAT的增多较VAT更明显,且与TAT相关性更高,是肥胖的主要组成部分。
王克扬梁宇霆李彪王新莲梁颖孟颖马娇彭珊珊韩茜茜
关键词:脂肪组织脂肪分布妇科恶性肿瘤
妇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的腹盆部脂肪组织分布研究
目的:采用QCT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和妇科良性病变患者的腹盆部脂肪组织(AT)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招募临床怀疑腹盆部病变需行CT检查的女性患者,按入组和排除标准纳入妇科恶性肿瘤组80例、妇科良性病变组80例...
王克扬梁宇霆李彪王新莲梁颖孟颖马娇彭珊珊韩茜茜袁赟胡明月
关键词:脂肪组织脂肪分布妇科恶性肿瘤
卵巢肿瘤与子宫肌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CT在疾病诊断中的准确率,评价CT检测在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9例卵巢肿瘤及子宫肌瘤患者,根据病理、生化及CT诊断结果分为两组,子宫肌瘤组患者47例,卵巢肿瘤组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及CT结果,分析CT在患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准确率。结果卵巢肿瘤患者卵巢动脉及卵巢静脉显示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患者(P<0.05),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的显影率与卵巢肿瘤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子宫肌瘤诊断准确率为91.49%,卵巢肿瘤患者CT诊断准确率92.86%(P<0.05)。结论 CT检查可较直接观察卵巢肿瘤及子宫肌瘤患者的病变位置及形态,卵巢肿瘤及子宫肌瘤的临床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检查具有直观、无创、全面。
苗杰孟颖李彪王卉
关键词:卵巢肿瘤子宫肌瘤CT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CT筛查
2021年
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守护人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主题宣讲活动,组建北京卫生健康系统主题宣讲团,在全系统进行巡回宣讲,充分展示了首都卫生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为推进首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此外,推荐多位优秀宣讲员入选北京市“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百姓宣讲团、北京市“北京榜样”宣讲团、北京冬奥宣讲团,参加全市巡回宣讲。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2021年,本刊继续在“心声”栏目专题刊登系列文章,展示医学人文的内涵,搭建医患沟通的平台。
李彪
关键词:大爱无疆医学人文医患沟通救死扶伤
鞘管无痛性输卵管造影法与传统宫腔造影管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无痛性输卵管造影法与传统宫腔造影管法输卵管显影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 HSG)检查的12 834例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种造影方法输卵管显影率、图像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种造影方法在输卵管显影率及通畅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图像质量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3%vs.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24%vs. 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造影方法显影率虽无差异,但鞘管无痛性造影方法疼痛程度低,图像质量好,能有效减轻患者对造影检查的恐惧心理,更适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宫颈口小的女性,而传统宫腔造影管法更适用于顺产后或宫颈炎症导致宫颈口较大的女性。
刘明明梁宇霆苗杰孟颖杜静李彪
关键词:子宫输卵管造影鞘管
肌注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对妇科盆腔磁共振图像质量的改善
李博超李彪卜岛
CTA诊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CTA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进行CTA检查,并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CTA观察到立即显示子宫内的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其中1例经血管重建,清晰地显示了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引流静脉。结论 CTA有助于确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继发性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的存在,而且血管重建清晰地显示了UAVM的循环特点,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赵维敬李彪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子宫动静脉畸形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CT特征。方法 收集6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病变发生在宫腔,1例发生在宫颈,均侵入子宫肌层。平扫:子宫内病变均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团块影,边界不清,低密度区CT值约30~50HU;动脉期:病变内或病变周边肌层可见立即强化的迂曲血管影,形态不规则,CT值与髂内动脉CT值接近或相等;子宫肌层内迂曲血管粗大者,卵巢静脉增粗、提前显影。静脉期:病变呈不均匀强化,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或弱强化,CT值约30~60HU,迂曲血管的密度等于或略高于子宫肌层。卵巢发现囊性病变1例。结论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赵维敬陈玉昆李彪梁宇霆
关键词:滋养细胞肿瘤
斜冠状位MR图像在胎儿唇腭裂检出中的应用
李博超李彪卜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