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景鑫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6篇云冷杉
  • 6篇云冷杉林
  • 6篇杉林
  • 6篇冷杉
  • 6篇冷杉林
  • 5篇林隙
  • 3篇土壤
  • 3篇风倒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多样性
  • 2篇有机碳
  • 2篇天然红松
  • 2篇坑底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1篇氮含量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电流变
  • 1篇电流变性能

机构

  • 10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建筑工程系
  • 1篇长兴化学材料...

作者

  • 10篇景鑫
  • 9篇段文标
  • 8篇陈立新
  • 5篇王婷
  • 4篇王金铃
  • 3篇魏全帅
  • 3篇张玉双
  • 3篇赵莹
  • 2篇杜珊
  • 1篇张鑫
  • 1篇陈启民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功能材料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6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在全面调查32个林隙的358株云冷杉林林隙边缘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的基础上,分析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和高度级特征、偏冠率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采用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分别对胸径级和高度级分布进行拟合,并用柯尔莫哥洛夫和卡方检验对其适合程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所调查林隙边缘木的胸径级不符合正态分布,但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边缘木高度级既符合Weibull分布又符合正态分布;2)15.08%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65.36%的边缘木偏冠率在0.5~0.7之间,不同树种边缘木的特征差异极显著,单个林隙边缘木平均偏冠率与林隙面积大小无显著的线性关系;3)拥有10株边缘木的林隙比例最高,为21.88%,平均每个林隙拥有11.19株边缘木。
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张鑫秦必达
关键词:云冷杉林林隙威布尔分布
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微立地微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其与土温的关系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揭示云冷杉林生长季坑丘微立地上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以及PPFD、RH、SWC与不同深度Ts的相关性。2013年7—9月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1.50hm2的固定样地内,测定所有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相对湿度(RH)、地表土壤温度(Ts0)、5cm和10cm深度的土壤温度(Ts5和Ts10),以及0~7.6cm、0~12cm和0~20cm土壤含水量(SWC1、SWC2和SWC3)等微气候因子,并将完整立地(未受掘根干扰的完整林地)设为对照样地。比较5个不同微立地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PPFD、RH以及SWC对土壤温度(Ts)的影响。结果表明:7-9月,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月均脚和%均为7月〉8月〉9月,月均RH以及Ts5和Ts10均为8月〉7月〉9月,月均SWC均为8最大;7—8月不同微立地月均PPFD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坑底〉完整立地,9月却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底〉坑壁;7—9月,各微立地Ts0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壁〉坑底,而5cm和10cm均为丘顶〉丘面〉坑壁〉完整立地〉坑底;月均RH和月均SWC均为坑底〉坑壁〉完整立地〉丘面〉丘顶;7月丘顶的PPFD最大,为736.11μmol·m-2·s-1,完整立地最小,为25.46μmol·m-2·s-1,丘顶乐最Ts,为26.29℃,坑底以最低,为5.13℃;浅层SWC大于较深层的,最大SWC出现在8月的坑底,为51.58%。相同微立地(丘顶、坑底、完整立地)PPFD与浅层瓦的相关性大于较深层的土壤,Ts0与PPFD呈正相关,与RH呈负相关。
段文标王金铃陈立新景鑫张玉双魏全帅杜珊赵莹秦必达
关键词:坑底土壤温度
云冷杉林风倒区林隙和掘根微立地微气候变化被引量:4
2015年
2013年7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风倒区1.5 hm2的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包含坑和丘微立地的大、中、小3个代表性林隙。在每个林隙中心安装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了7—9月林隙中心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的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在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置对照。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之间小气候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林隙总辐射、PAR以及空气温度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同一林隙内,丘顶的总辐射、PAR和空气温度大于坑底,丘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坑底;月均气温和月均PAR均为7月>8月>9月,绝大多数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递减,仅9月份小林隙的气温大于中林隙。同一林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均为7月>9月>8月,相同微立地(林隙中心、丘顶、坑底)气温日较差均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相同月份丘顶的气温日较差均大于坑底。各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均为8月>9月>7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增。7月份大林隙的总辐射、PAR与8、9月份相比均差异显著。9月不同大小林隙之间的总辐射、PAR差异均不显著。7—9月,大林隙和小林隙中心的空气湿度均差异显著。同一林隙相同月份丘顶和坑底的PAR、空气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空气温度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在林隙内还是林隙内的丘顶和坑底,同一林隙不同月份的温度差异均显著。
王金铃段文标陈立新王婷景鑫魏全帅杜珊赵莹
关键词:云冷杉林坑底微气候
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微立地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被引量:2
2014年
2013年6—7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谷地云冷杉林1.5 hm2的固定样地内,通过调查36株掘根倒木的树种、直径、倒向、腐烂等级、形成的坑丘复合体的微立地特征及样地内植物的种类、高度、多度、盖度,计算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物种的丰富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1)掘根倒木的形成树种共有4种,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冷杉(54.1%)>云杉(27%)>白桦(13.5%)>红松(5.4%);2)36株掘根倒木中的29株倒向偏北方向;3)掘根倒木形成的坑丘的体积分别与坑宽、丘高呈显著正相关,坑深与丘厚呈显著正相关,丘和坑的体积分别与丘的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4)在3个微立地上,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完整立地>坑底>丘顶;5)库页悬钩子在丘上的重要值最大,坑底有利于荨麻、水金凤的生长;6)当掘根倒木腐烂等级为Ⅱ级时,丘顶上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为Ⅴ级时,坑底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植物平均总盖度和平均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完整立地>丘顶>坑底。
王婷段文标王金铃景鑫魏全帅
关键词:云冷杉林丰富度
林隙与凋落物对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代表性的林隙,将其作为试验样地,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2012年6月,在TP林隙及郁闭林分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埋设3种不同树种的凋落物(红松、椴树、枫桦)分解袋。2012年6-9月测定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cm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TP和BP林隙内及其对照的WSOC均表现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而PAP表现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和PAP林隙内WSOC>郁闭林分,BP则相反;除7月3种林型林隙大小对土壤WSOC影响均不显著(P>0.05)外,其他月份林隙大小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PAP和BP林隙内土壤WSOC随月份的变化均为不对称的"V字型"曲线,6月达到峰值,前者7月而后者8月达到谷值。然而,TP林隙内土壤WSOC在生长季内呈持续上升的趋势,9月达到最高值;TP林隙内枫桦凋落物分解袋下的土壤WSOC明显高于红松和椴树凋落物分解袋下的。3种凋落物下土壤WSOC在林隙北部均为小林隙和中林隙的郁闭林分<林隙内,而大林隙则相反;TP和PAP林隙内及其对应的郁闭林分土壤WSOC和土壤含水量均为正相关,然而BP为负相关。
周美珩龚建美段文标陈立新景鑫李海
关键词:林隙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
林隙大小对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不同林型(椴树红松混交林(TP)、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各选取小、中、大3个林隙,并分别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作为对照,分析了2012年6—9月各林型不同大小林隙及其郁闭林分0~1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旨在阐明林隙大小对不同类型天然红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化的影响,从而为小兴安岭林区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更新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在3种天然红松混交林内,林隙大小对SOC含量影响不显著;仅在PAP内,林隙大小对TN含量影响显著,在其他林型内均不显著;SOC、TN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呈现随月份不同差异显著的趋势(P〈0.05),而且相同月份不同林型之间的SOC和TN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AP和BP林隙内SOC含量表现为大林隙〉小林隙〉中林隙,TN含量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TP林隙内SOC、TN含量随林隙大小变化均为中林隙〉小林隙〉大林隙;SOC含量在3种林型内均表现为林隙内〉郁闭林分,TN含量在TP和BP内均为林隙内〈郁闭林分,PAP内却相反;SOC含量在不同林型林隙内的大小次序均为PAP〉TP〉BP,TN含量却为TP〉PAP〉BP;SOC、TN含量随月份变化大部分呈现单峰型曲线,在7或8月达到峰值,PAP林隙内TN含量在9月达到峰值;土壤碳氮比(C/N)在3个林型内不同大小林隙及郁闭林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段文标景鑫周美珩陈立新龚建美张玉双赵莹秦必达
关键词:林隙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稀土改性甲壳素功能材料荧光性能和电流变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以壳聚糖为底物,通过简单的研磨法,掺入稀土盐和磺柳酸,合成了两种具有荧光性能的电流变体材料,并测定其组成、荧光性能和电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各个原料之间发生了酸碱或配位反应,磺柳酸和稀土盐增强了壳聚糖的电流变性能。其中只含有铽离子的磺柳酸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最好的电流变性能。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其电流变性能的主要因素。而且,含有铽离子的两种稀土复合材料具有荧光性能。
崔丽娜景鑫
关键词:功能材料电流变性能荧光壳聚糖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主要种群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被引量:8
2015年
调查了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1.5 hm2(100 m×150 m)固定样地内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用点格局方法分析样地内主要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胸径≥2 cm的乔木有13种,种群密度差异大,重要值在前4位的为臭冷杉、红皮云杉、白桦和花楷槭.种群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形.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空间分布相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白桦在≤40 m尺度为聚集分布,>40 m尺度变为随机分布,而花楷槭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白桦和花楷槭两者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负相关以外,其余种群间均为小尺度上正相关、大尺度上负相关.臭冷杉和白桦种群间正相关的显著性强,其他种群间正相关性普遍较弱.样地内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小尺度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趋于随机分布.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呈单峰型分布,随机、聚集和均匀3种分布均有出现.折干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整体波动不大,小尺度上在随机和聚集分布间交替出现,到大尺度则归于随机分布.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32 m尺度为显著正相关,>32 m尺度为不显著的负相关.
景鑫段文标陈立新王婷杜珊张玉双陈启民
关键词:云冷杉林种群结构点格局分析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林隙形成木特征及植物多样性被引量:4
2015年
2013年6~8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1.5 hm A2的固定标准地内,调查了所有林隙形成木的树种、基径、胸径、树高、折断高度、形成方式、腐烂等级以及草本植物、灌木的种类、多度、高度、盖度,并计算了它们的丰富度和重要值。结果表明:掘根倒木为36株,干中折断和干基折断倒木分别为17株和6株。就Shannon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D)而言,均为掘根样地〉干中折断样地〉干基折断样地。在掘根和折干样方内,东北羊角芹的重要值均最大,分别为14.2、13.2。掘根样方内的优势种为水金凤和荨麻,折干样方内的优势种为乌头。在相同倒木腐烂等级条件下,掘根样方的物种丰富度均大于折干样方。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在东、南、西、北样方内均小于对照样方的,而掘根样方内却相反。
王婷段文标陈立新荣立杰景鑫王金铃
关键词:云冷杉林多样性
阔叶红松林林隙对凋落物碳和氮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解林隙大小及林隙内位置对凋落物组成的影响,在伊春市带岭区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内,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林隙作为试验样地,并以郁闭林分为对照。在每个林隙的中心点、通过中心点的南北一东西方向到扩展林隙边缘的中点以及对应的郁闭林分取样,将2012年6—10月在采样点收集的凋落物及时带回室内,经风干、粉碎后测定其碳、氮含量,分析林隙大小、林隙内位置及采样时间对凋落物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时间对凋落物碳、氮均有显著的影响,凋落物碳、氮含量分别在8月达到谷值和峰值;林隙大小及不同位置对凋落物碳、氮影响均不显著,凋落物氮含量表现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的趋势,凋落物碳含量在郁闭林分0点最高;凋落物氮含量在郁闭林分0点最低。
周美珩段文标陈立新景鑫龚建美
关键词:阔叶红松林林隙凋落物碳含量氮含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