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祥燕

作品数:2 被引量:6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
  • 1篇代谢
  • 1篇植物
  • 1篇植物修复
  • 1篇砷代谢
  • 1篇砷污染
  • 1篇水稻
  • 1篇蜈蚣草
  • 1篇污染
  • 1篇甲基化
  • 1篇超富集

机构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2篇王利红
  • 2篇朱永官
  • 2篇段桂兰
  • 2篇陈玉
  • 2篇孟祥燕
  • 1篇徐玉新
  • 1篇董妍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被引量:26
2007年
砷污染是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之一,土壤砷污染治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不同砷超富集植物的发现,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投资和维护成本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深入理解超富集植物体内砷代谢和富集机制是有效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砷污染土壤的关键.近年来,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已有的研究结果证明,蜈蚣草(P.vittata)对砷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显著高于非超富集植物,转运到地上部的砷主要储存在羽叶细胞的液胞中;蜈蚣草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和五价砷(As(V))还原能力;菌根共生有利于蜈蚣草的生长和砷的富集.有关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砷酸盐还原酶基因(PvACR2)和植络素合成酶基因(PvPCS1)都被克隆并表征,cTPI同源基因(PV4-8)也被证明具有将As(V)还原成三价砷(As(III))的功能.尽管植物超富集砷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迅速进展,但至今学术界仍没有全面理解为什么这些蕨类植物具有超富集砷的功能,相关功能基因、酶和转运蛋白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段桂兰王利红陈玉孟祥燕董妍朱永官
关键词:蜈蚣草超富集植物修复
水稻砷污染健康风险与砷代谢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5
2007年
水稻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目前稻米主要生产区(东南亚地区)的土壤和灌溉水砷污染严重,导致稻米中砷的积累。砷在稻米中的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所以,稻米砷污染问题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比较突出且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减少水稻对砷的吸收、控制水稻体内砷向籽粒转移、降低籽粒中砷的生物有效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因此,深入理解水稻对砷的吸收、体内转运和转化等代谢机制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有关水稻对砷的吸收和体内砷代谢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表明,水稻根系通过磷吸收通道吸收五价砷(As(Ⅴ)),水通道吸收三价砷(As(Ⅲ))。进入水稻体内的砷,一部分由地下部转运到地上部,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被转运到水稻籽粒中。根表铁膜能抑制水稻对As(Ⅴ)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运。在水稻的地下部和(或)地上部还存在着As(Ⅴ)还原、As(Ⅲ)甲基化等砷形态的转化过程。最近,水稻砷酸盐还原酶基因已经被克隆和表征。
段桂兰王利红陈玉徐玉新孟祥燕朱永官
关键词:水稻甲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