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亚君

作品数:1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6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伦理
  • 7篇环境伦理
  • 5篇道德
  • 5篇动物权
  • 5篇动物权利
  • 5篇权利
  • 5篇物权
  • 4篇生态中心论
  • 3篇道德实践
  • 3篇动物解放
  • 2篇整体论
  • 2篇整体主义
  • 2篇生命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健康
  • 2篇裨益
  • 2篇伦理学
  • 2篇环境伦理学
  • 2篇个体主义
  • 2篇功利论

机构

  • 11篇上海对外经贸...
  • 9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4篇孙亚君

传媒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2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环境与可持续...
  • 1篇科学与社会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命中心论的价值内涵被引量:2
2016年
保罗·泰勒的生命中心论是当代环境伦理学之道义论进路的代表。然而,在价值论层面,生命中心论的立场是暧昧的。泰勒在承认价值的主体性的同时,试图通过"实体自身的善"的概念达到"道德可考量性"的客观性铺垫,后者展开为主体间一致的"固有值得"之概念的阐明。进一步地,泰勒的"实体自身的善"指向实体的"真正的善"而非其"表象的善"。以此,这种道义论式的"善"对于所有的理性主体而言是普遍必然的。虽然泰勒的价值论进路颇具匠心,但是并没能摆脱实然与应然的张力。对于泰勒的"具有其自身的善的实体"的判据命题,本文指出,该命题并不取决于其真值性,而仅仅指向其意义性。特别地,实体是否具有其自身的善的判断并不在于判据命题主谓间的逻辑有效性,而在于主词本身的性质。这种以内在预设规定外在期望的思路是康德式的。因此,在伦理学的功能构架上,泰勒的"固有值得",大体只是道义论价值的一种重言,而固有值得的不可替代性也为非结果主义的个体主义道德实践提供了本体依据。以满足普遍必然性为内在要求,泰勒所谓的"最高价值"的内涵,指向的不是作为终极目的的价值,而是作为其他一切可能价值之基础的价值。然而,这种满足普遍必然性的基础"善"的本质内涵只是一切生命形式的实证解析,在其基本层面收敛于生理需求的满足,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以此,泰勒的价值论展示了现代伦理学中事实—价值二分的困境,而关于固有值得在作为实然的"善"之外的应然维度,泰勒的阐述是不充分的。
孙亚君
关键词:环境伦理自然主义
生态中心论之后现代视域的辨析
2017年
作为当代环境伦理学之生态中心论的代表,克里考特以新物理学与生态学的视角引向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观。这一思路指向的是整体论系统观的范式,后者具有四项特征:1整体的性质不能被还原为部分的性质;2整体是部分形成的原因与依据;3部分是系统地互相联系的;4部分是内在地互相联系的,即关系决定存在。以该整体论系统观的范式为依据,克里考特的后现代视域既涉及本体论,也指向价值论。在本体层面,克里考特借鉴了深生态学中"充分实现的自我"的概念试图解构笛卡尔的主客二分。进而,在削弱现代哲学中三类性质(数量性、质量性与价值性)区分的同时,克里考特提出了"实质价值"的概念,并试图以实质价值消解内在价值的同时统摄固有价值与工具价值。在文本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也考察了克里考特的后现代视域的逻辑依据与实践可能。具体地,本文指出:1克里考特以实证科学之认知来架构形上本体的思路混淆了科学命题与玄学命题的区别内涵;2建立在消解三类性质基础上的"实质价值"架空了价值本身的应然引力;3克里考特过分地强调了整体与部分的对立从而容易陷入逻辑悖论;4克里考特以关系消解实体的本质是将关系作了唯内在性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是缺乏支持力的。特别地,克里考特以整体解析部分并以关系消解个体的进路将导致伦理虚无主义。针对克里考特理论的缺陷,本文指出,以"关系"为纽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是体用统一的;而实体间的关系,既具有内在性的一面,也具有外在性的一面;并且,关系的外在性既具有本然的维度,也具有应然的维度,即,它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
孙亚君
关键词:环境伦理
科学管理的“实证性”批判--国际压舱水排放标准的“理性”剖析
2022年
本研究聚焦于国际海事组织在2004年出台的《船舶压舱水及沉积物管理国际公约》中有关控制压舱水排放可能引起的生物入侵的相应管理规范。通过剖析这些规范,本研究展示了科学研究及其相应的管理实践不可能是纯然客观的。分析表明,具体的压舱水排放标准预设了三项命题:(Ⅰ)种群拓殖的非零阈值(强阿利效应的普遍性);(Ⅱ)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入侵的频率是可接受的;(Ⅲ)种群拓殖可能与个体质量间的正向关系。其中,每一命题又分别蕴含了两项子命题。详细的剖析表明,六项子命题没有一项通得过严格的实证检验。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定这种压舱水排放标准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客观实证并不是“合理性”的唯一内核,甚或不是其最重要的内核。本研究显示,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或一条相应的管理实践的标准,都涉及不同层面的“理性”,既包括工具层面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也包括认知层面的实证支撑与形上信念,特别地,形上层面的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挈领作用。
孙亚君
关键词:生物入侵
“痛苦”的意味——“动物解放”的价值论剖析
2019年
在当今诸环境伦理学派中,Peter Singer的“动物解放”学说在社会实践层面(如废除动物实验与终止圈饲动物等)有深远影响。但它的价值论基础是不清晰的。通过剖析“动物解放”的进路,本文指出Singer的伦理学是边沁的功利论伦理学的继续。具体地,Peter Singer借鉴了达尔文的演化论与现代生理学认识,证明动物的痛苦感受是普遍成立的事实,并由此强化了“感受性”作为“内在价值”的基础。以此,Singer对于动物实验与圈饲动物等的批判亦具有了坚实基础。但进一步的剖析表明,Singer的价值论基础并不仅仅在于感受性,后者在个体间的平等性也受到了质疑。这使得 Singer的理论面临价值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指控。最后,作为“动物解放”之最终目的的“消除痛苦”也将消解功利论的形上基础。
孙亚君
关键词:感受性功利论道德
论“动物权利”之道德实践的优先级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进路,也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即本体、价值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但是,在权利论庞大的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主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是模糊的。这为权利论的道德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以此,本文通过考察“动物权利”之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性,来阐明不同实践主张之间在道德考量层面的优先级关系。这种实践主张间的比较既包括在“消极”意义上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在“积极”意义上的实践原则。本文的分析展示了在道德考量性的层面,不伤害义务的优先级高于“协助”或“慈善”的实践,后者的优先级又高于“增加裨益”的实践。是为道德实践优先级的阐明。进而,分析指出,协助或慈善的义务性只能体现在社会层面,而非个体层面。这一点,既是对于动物权利之实践论的一个修正,也应当作为所有伦理学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一项基本原则。
孙亚君
关键词:环境伦理慈善裨益
论生态中心主义的实践局限被引量:3
2016年
基以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克里考特所提出的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亦即生态中心论旨在化解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在实践层面,这种环境伦理学以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最终判据,并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形态与方式。关于物种保护的立场,生态中心主义倾向"谨慎性"的态度。应该说,生态中心论对于当前的环境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它的实践体系也存在着自身的张力。分析指出,生态中心论以自然本底为参照的实践判据过于单薄,它无法肯定实践主体的道德性存在,也难以为物种保护提供坚实的伦理学依据。特别地,夯实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实践论需要对笼统的自然之"善"进行必要的限定。
孙亚君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物种谨慎
“放任自然”还是“优化自然”——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关于环境管理的张力与合力被引量:3
2020年
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这是所有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课题。但是,不同学派对此持有不同立场。作为个体主义的进路,不论是汤姆·里根的权利论还是保罗·泰勒的生命中心论,都呈现出“放任自然”的基调。相对地,作为整体主义的克里考特的生态中心论则倾向于“优化自然”的立场。文章阐明了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关于理想自然的差异性。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关于物种保护的各自态度上。但是,无论是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都没能恰当地处理物种保护的道德性问题。进而,文章指出,至少在道德实践的方式上,三种学派之间是可以互相兼容的。虽然个体主义的精神是“尊重它者”,而整体主义的原因是“谦卑自身”,但它们在实践上都共同指向了“不干涉”策略。这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不同学派间进一步对话与协调的首要共识。
孙亚君
关键词:生态中心论动物权利道德实践
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根本分歧——功利论、权利论与道义论的“道德考量性”辨析
2018年
环境伦理学的"悲剧"在于不同学派对于环境管理实践的互不妥协的争端。但是,解决争端的关键不在于实践原则的折衷,而在于作为伦理学之实践基础的"道德考量性"的协调。以此,本文考察了环境伦理学中以彼得·辛格为代表的功利论、以汤姆·里根为代表的权利论与以保罗·泰勒为代表的道义论对于"道德考量性"的各自表述。进而,本文剖析了这些表述之间可能的兼容性与这种兼容性的涵义。结论指出,各家的"道德考量性"都具有个体自身的"善"与"目的"的维度,并体现为个体的"利益"。这一共同的形上原点为不同学派间的深入对话与互相理解赋予了可能。
孙亚君
关键词:动物解放动物权利
生命中心论之伦理受体的内涵嬗变被引量:1
2016年
生命中心论是环境伦理学中道义论进路的代表,对于现实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作为源于叔本华之意欲主义的发展,生命中心论的理论进路是复杂的,也是有待阐明的。本文梳理了生命中心论的发展进程,展示了从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理想、Joel Feinberg的关于"纯粹物体"与"意欲主体"的划界、Kenneth Goodpaster的"道德可考量性"的辨析到保罗·泰勒所阐述的"生命中心之自然观"的动态过程。进而,本文试图厘清各家理论的成就与其局限性、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生命中心论有待优化的方向。
孙亚君
关键词:意欲敬畏生命
论汤姆·里根“动物权利”中的价值
2019年
在诸环境伦理学中,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是复杂的,也是精粹的:它兼具道义论与功利论的考量,但又不是两者的折中。这种特点突出地反映在"动物权利"的价值意味中。里根对固有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理解相比彼得·辛格与保罗·泰勒的价值论,展示了权利论、功利论与道义论之间在价值层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对里根道德实践主张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两种价值的"实践力"是不对等的:相比生命价值,固有价值是其价值论的核心并具有压倒性的"权力"。可以说,汤姆·里根的权利论架构是对传统价值论的一种扬弃。然而,里根关于生命价值之阐述的实证基础是不稳固的,也是有待完善的。
孙亚君
关键词:动物权利生命价值动物解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