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宁宁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热聚合
  • 2篇酰胺
  • 2篇甲基丙磺酸
  • 2篇丙烯
  • 2篇丙烯酰胺
  • 1篇大学创新
  • 1篇淀粉
  • 1篇动力学
  • 1篇亚甲基
  • 1篇亚甲基蓝
  • 1篇实验班
  • 1篇树脂
  • 1篇四元共聚
  • 1篇四元共聚物
  • 1篇热分解
  • 1篇热分解动力学
  • 1篇酰胺基
  • 1篇吸附树脂
  • 1篇吸水
  • 1篇吸水树脂

机构

  • 5篇安徽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谭德新
  • 5篇刘宁宁
  • 2篇邢宏龙
  • 2篇王艳丽
  • 2篇程晨
  • 1篇何杰
  • 1篇刘飞虎
  • 1篇王维娜
  • 1篇刘瑞
  • 1篇闫羽

传媒

  • 2篇化学推进剂与...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t–AM–AMPS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2014年
在不加氮气保护下,采用静置热聚合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制备了淀粉(St)–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三元共聚物,探索了反应条件对共聚物吸附亚甲基蓝和蒸馏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AM与AMPS物质的量之比为1.51∶1,St在St,AM和AMPS混合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23%,St,AM和AMPS在反应体系中的总质量分数为23%,p H=3,交联剂NMBA和引发剂APS在反应体系中的质量分数均为0.03%时,所制备的共聚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最高,且此时的吸水倍率完全满足工业应用要求。
谭德新王艳丽刘宁宁赵贺庆邢宏龙
关键词:淀粉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AMPS/AA/MA/St共聚吸附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016年
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的作用下,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顺丁烯二酸酐(MA)和淀粉(St)以溶液热聚合的方式合成四元共聚吸附剂。采用单因素法探究了反应条件对树脂吸附亚甲基蓝染料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的树脂合成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AMPS)∶n(AA)∶n(MA)∶W(St)=1∶0.5∶0.1∶1.98(wt,质量分数,下同),pH=2,W(NMBA)=0.1%,固含量为31%时,该树脂的吸附量最大,为106.35mg/g。
谭德新刘宁宁程晨方存霞
关键词:热聚合亚甲基蓝
AM/AMPS/St/AA四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被引量:2
2015年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在无引发剂的前提下,通过静置热聚合法将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淀粉(St4种单体共聚得到四元共聚吸附树脂。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树脂吸水率和吸附亚甲基蓝量的影响,并利用显微镜对树脂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选定条件下树脂对蒸馏水和亚甲基蓝有较好的吸附性,且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132~133 mg/g。
代云志刘宁宁方存霞赵贺庆王维娜刘瑞谭德新
关键词:丙烯酰胺热聚合
四元聚合物吸水树脂的热分解动力学及保水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静置热聚合法,在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存在下,制备了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顺丁烯二酸酐/淀粉(AA/AMPS/MA/St)四元聚合物吸水树脂,对树脂分别进行保水性测试和热稳定性分析,并通过Kissinger法、Ozawa法和Crane法对该树脂的热分解动力学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四元聚合物吸水树脂热分解的活化能为117.81 k J/mol;指前因子为7.56 s–1;反应级数为0.93,反应为一级反应。
刘宁宁程晨刘飞虎闫羽谭德新
关键词:热聚合保水性热分解动力学
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大学创新实验班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利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为他们未来在完成整个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班充分利用了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施新型的管理模式,并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
谭德新王艳丽刘宁宁代云志何杰邢宏龙
关键词:教育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