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鹏

作品数:23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神经干
  • 6篇神经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5篇成年
  • 4篇神经发生
  • 4篇神经元
  • 4篇小鼠
  • 4篇脑损伤
  • 4篇脊髓
  • 3篇血性
  • 3篇营养因子
  • 3篇源性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因子
  • 3篇神经营养因子...
  • 3篇内源
  • 3篇内源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2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8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郝鹏
  • 21篇杨朝阳
  • 21篇李晓光
  • 19篇段红梅
  • 6篇赵文
  • 3篇张皑峰
  • 3篇郝飞
  • 2篇李莹
  • 2篇杨飞祥
  • 1篇饶家声
  • 1篇赵文
  • 1篇郝鹏
  • 1篇王聪
  • 1篇赵璨
  • 1篇李千千

传媒

  • 6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中国科学:生...
  • 2篇生理学报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载体对大鼠运动皮层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和运动功能的效果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壳聚糖载体对大鼠运动皮层损伤后的前肢行为学功能恢复的效果,并检测其对损伤区及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65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7)、单纯损伤组(n=29)和NT3-壳聚糖组(n=29)。制作大鼠运动皮层吸除损伤性脑损伤模型。NT3-壳聚糖组于手术后立即植入NT3-壳聚糖载体,单纯损伤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措施。分别于术后3 d、7 d、14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应用食物球抓取实验观察大鼠前肢功能恢复情况,应用HE染色观察损伤区的空腔体积,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价NSCs的增殖和分化。结果 NT3-壳聚糖组右侧前肢抓取成功率高于单纯损伤组右侧(F>6.00,P≤0.05)。NT3-壳聚糖组空腔体积均显著小于单纯损伤组(F>629.5,P<0.001)。在NSCs分化实验中,NT3-壳聚糖组各时间点损伤区Brd U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单纯损伤组(F>171.43,P<0.001)。在NSCs增殖实验中,NT3-壳聚糖组Brd U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损伤组(F>155.06,P<0.001),术后7 d损伤同侧Dcx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纯损伤组(F=62.367,P<0.001),Brd U/Dcx双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33.527,P<0.001)。结论 NT3-壳聚糖载体可增加脑损伤所致的侧脑室下区NSCs的增殖,促进损伤区新生神经元的发生以及大鼠前肢运动功能恢复。
杨飞祥张皑峰郝鹏尚俊奎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
活性生物材料支架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高比例分化并形成神经网络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活性生物材料的良好组织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与神经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均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支架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方法:提取并纯化新生24 h Wistar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4组进行诱导分化:对照组(单纯培养基组)、可溶性神经营养因子3组、单纯壳聚糖组、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6 h,提取蛋白质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营养因子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rkC、Akt/p-Akt、Erk/p-Erk的表达;诱导7 d,行MAP2、MBP、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的多向分化及各类细胞的分化比例;诱导14 d,行MAP2、Synapsin-1、PSD9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活性生物材料是否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形成神经网络。结果与结论:(1)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诱导神经干细胞高比例分化为神经元,比例为73.8%,明显高于其他3组,同时分化形成的胶质细胞低于其他3组;(2)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组中关键蛋白TrkC、p-Akt、p-Erk的表达高于其他3组;(3)神经营养因子3-壳聚糖可以诱导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分化形成神经网络。
李莹张皑峰高钰丹赵文赵文段红梅郝鹏杨朝阳杨朝阳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3神经元
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2022年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 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SCs随发育过程的变化表现为:1月龄小鼠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相较于1周龄组均显著增加(P<0.01),在1月后趋于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时间特异性,电生理特性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神经元是否成熟的功能学指标,同时电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皮质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区分的标志。
白天宇段红梅张博雅郝鹏郝飞高钰丹赵文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小鼠运动皮层发育全细胞膜片钳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被引量:2
2018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的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的电生理学特点。选择出生后0.5月龄、1月龄、2月龄和3月龄Wistar大鼠共计48只(每组各12只)。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及MED64平面微电极阵列技术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及AMPA受体参与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t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结果显示,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在出生后0.5~3月龄期间,在被动膜特性方面表现为:膜电容与静息膜电位无显著性变化;膜输入电阻与时间常数均显著下降。在主动膜特性方面,呈现出阶段性变化:0.5~1月龄期间,s EPSC的反应表现为:振幅显著升高,频率明显增大,上升时间及下降时间显著增加;1~3月龄期间,sEPSC的反应特性与0.5~1月龄期间相反。此外,0.5~3月龄期间,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 EPSP范围明显扩大,而幅值显著减小;各月龄海马CA1区诱发出的fEPSP幅值均可被AMP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明显降低。以上结果提示,在出生后大鼠海马发育早期过程中,AMPA受体作为调节突触传递和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性受体,可以促进海马的发育及功能成熟。
陈雪怡张皑峰赵文赵文赵文郝鹏段红梅郝鹏
关键词:AMPA受体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时空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室管膜细胞损伤后表现出干/祖细胞特性。目的:利用Nestin和Foxj1转基因小鼠标记室管膜细胞,以便追踪室管膜细胞及其子代在成年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增殖分化命运。方法:对转基因小鼠T_(8)脊髓节段完全切除1 mm脊髓组织,术后1-7 d连续腹腔注射BrdU动态观察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3,7,14,28,56 d)借助BrdU,GFAP,Tuj1,Neu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边缘室管膜细胞的遗传命运谱。结果与结论:①未损伤脊髓中,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被激活,第3天时在损伤区周围大量增殖;②在损伤后第28天,约3.3%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Tuj1;③在损伤后第56天,约25.7%Nestin阳性的室管膜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构成胶质瘢痕的核心,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④通过检测室管膜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时空动态变化、增殖和分化特征,为理解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郝柳芳段红梅王子珏郝飞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脊髓损伤转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
一种微小特定区域软组织定量切除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小特定区域软组织定量切除装置,包括注射器本体、切除部件和吸附部件,吸附部件的固定端固定于注射器本体的乳头的内壁;切除部件与注射器本体的乳头的外壁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吸附部件穿设于连接件内,且吸附部...
李晓光杨朝阳梁彦峰郝鹏段红梅高钰丹赵文
文献传递
溴化乙锭诱导的短暂脱髓鞘增强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2019年
目的:改进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注射方法,通过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诱导的短暂脱髓鞘提高PRV的转导效率。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肌肉组、NS组和EB组(n=6)。肌肉组将2μl滴度为2×10~9的PRV工具病毒注射到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上;NS组将2μl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EB组将2μl 0. 1%的EB注射到坐骨神经上,1周后相同位置注射2μl滴度为2×109的PRV。大鼠注射PRV 5天后,灌流取材并制作冰冻切片,观察各级神经元的感染情况。结果:EB组大鼠L4-L5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DRG)、T8脊髓中间神经元、C4脊髓中间神经元、延髓、中脑、大脑皮层均有大量神经元被PRV标记。肌肉组和NS组各级神经元仅有少量被PRV标记。结论:EB诱导坐骨神经脱髓鞘后能够显著提高PRV的逆行转导效率。
刘法东段红梅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溴化乙锭脱髓鞘伪狂犬病病毒
视神经损伤与再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人类拥有良好的视觉系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连接眼球与大脑,损伤之后不能再生,最终可导致失明.视神经再生的困难部分归因于胶质瘢痕和髓磷脂中的抑制性分子以及RGCs轴突内在的再生能力不足.此外,视神经损伤之后RGCs会凋亡,使得再生更为困难.本文综述了视觉系统再生失败的原因,以及目前在修复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其中有些发现将来有望应用于临床,使受损伤的视神经达到有意义的再生.
刘晓郝飞段红梅郝鹏高钰丹赵文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
脊髓损伤后神经环路重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成年哺乳类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项复杂且尚未解决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丧失,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策略.近年来,应用外源性或内源性神经元中继的治疗手段为脊髓损伤后环路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干细胞或生物材料等移植物作用于脊髓损伤区,可改善损伤区局部微环境,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环路重建和功能恢复,因此成为较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方法.本综述主要介绍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工程策略和基因调控等方法在修复受损脊髓的神经网络中的应用,并讨论了脊髓损伤后新生神经元是否具有潜在的功能整合,重建受损神经环路,并恢复其运动和感觉功能等问题.
王子珏高钰丹赵文郝飞郝鹏段红梅李晓光杨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再生微环境
应用病毒示踪技术观察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2020年
目的:通过伪狂犬病毒(PRV)逆行示踪技术观察Wistar大鼠两侧背根神经节(DRG)之间神经元的联系,寻找两侧DRG神经元交互支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18只正常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分为单侧PRV组、双侧PRV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组(n=6).单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双侧PRV组将2μl滴度为1×10^10的PRV-EGFP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同时2μl滴度为1×10^10的PRV-mRuby注射到右侧坐骨神经上;CTB组将2μl浓度为1μg/μl的CTB注射到左侧坐骨神经上.5d后观察病毒标记结果.结果:单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右侧DRG也观察到大量被PRV-EGFP标记的神经元,但数量明显少于左侧(P<0.01).双侧PRV组在左侧DRG可见大量被PRV-EGFP和PRV-mRuby标记的神经元,且有部分神经元被PRV-EGFP和PRV-mRuby同时标记.CTB组大鼠L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CTB标记,DRG中枢突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此外,L2脊髓中背根神经节中枢突的大量纤维终末被CTB标记.单侧PRV组大鼠L4脊髓前角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腰骶髓后连合核(DCN)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L2腰骶髓后连合核也有大量神经元被PRV-EGFP标记.结论:Wistar大鼠的左右侧DRG神经元之间存在交互支配的现象,两侧DRG神经元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突触联系,而是通过后连合核等中间神经元跨突触联系.
刘法东段红梅郝鹏赵文高钰丹杨朝阳李晓光
关键词:伪狂犬病毒背根神经节突触联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