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新春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斑马
  • 2篇斑马鱼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炎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亚硝胺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幼鱼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胆汁性
  • 1篇脂肪
  • 1篇脂肪变
  • 1篇脂肪变性
  • 1篇趋化
  • 1篇趋化因子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侯金林
  • 4篇郑新春
  • 2篇刘莉
  • 2篇唐利波
  • 2篇陈小辉
  • 2篇王坤元
  • 2篇戴文聪
  • 2篇周扬
  • 1篇李咏茵
  • 1篇王卫彬
  • 1篇刘锦红
  • 1篇黄志斌
  • 1篇赵灵凤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小鼠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腺病毒可控制慢性HBV感染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小鼠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腺病毒(Ad-GFP-mIL-21)在慢性HBV感染小鼠中的表达以及其对病毒清除和HBV特异性抗体产生的作用。方法 Ad-GFP-mIL-21体外感染HepG2.2.15细胞后分别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上清和细胞mIL-21的表达;尾静脉注射rAAV8-1.3HBV至野生型C57BL/6小鼠体内建立HBV持续表达模型,12周后实验组尾静脉注射Ad-GFP-mIL-21,以注射空载GFP重组腺病毒或PBS为对照组,荧光显微镜观察Ad-GFP-mIL-21在小鼠体内各器官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HBsAg、HBsAb、HBcAb和mIL-21的水平。结果 Ad-GFP-mIL21可在体外感染HepG2.2.15细胞,且上清mIL-21水平与重组载体的滴度和感染时间相关。注射Ad-GFP-mIL21至HBV持续表达小鼠后第4天观察到绿色荧光主要在肝细胞表达;与处理前相比,注射第4天血清mIL-21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HBsAg滴度则明显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注射第13天血清HBsAb均为阴性;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HBcAb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AdGFP-mIL-21在HBV持续感染小鼠体内可表达mIL-21,并能下调血清HBsAg滴度和促进HBcAb产生,提示其在体内具有控制慢性HBV感染的作用。
高雪萍周扬郑新春易璇唐利波侯金林李咏茵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重组腺病毒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建立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致中毒性肝损伤的方法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月龄野生型斑马鱼120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DEN处理组,分别观察两组斑马鱼生存率及行为学改变,在DEN处理2周、4周和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随机抽取等量样本测量肝指数,并制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Gomori氏网状纤维染色及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方法观察肝纤维化病变。结果 DEN处理组斑马鱼在造模期间未见明显行为学改变,与对照组斑马鱼相比,DEN处理组斑马鱼肝指数在2周、4周和6周末均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染色结果显示造模4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肝细胞变性坏死,30%斑马鱼肝脏网状纤维合成分泌增多;6周末,DEN处理组斑马鱼结构紊乱,80%斑马鱼肝脏纤维过度沉积,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合成分泌异常增多,可见纤维结节形成。结论采用DEN诱导中毒性肝损伤方法能够成功地构建稳定的斑马鱼肝纤维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筛选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坤元刘莉戴文聪陈小辉郑新春侯金林
关键词:斑马鱼肝纤维化二乙基亚硝胺动物模型
过度喂养建立斑马鱼幼鱼肥胖模型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利用过度喂养的方法建立斑马鱼幼鱼肥胖模型。方法将7 dpf大小幼鱼随机分为30 mg/d正常喂养组和180 mg/d过度喂养组,每组100条,喂养20 d。分别测量每组幼鱼体质量、体长、BMI、TG和TCH含量,整体油红O染色、冰冻切片油红染色和HE染色观察幼鱼肝脏病理改变。尼罗红染色活体观察幼鱼肝内脂滴和体内脂肪组织动态变化。结果过度喂养组幼鱼体质量、体长、BMI和TG含量比与正常喂养组明显增加。整体油红O染色和病理学结果显示过度喂养幼鱼肝脏脂肪变性率(89.4%)比正常喂养(20.7%)明显高,肝脏出现大泡性脂肪变性。尼罗红染色观察到过度喂养幼鱼肝内脂滴聚集;随着喂养时间延长脂肪组织聚集逐渐增多且分布部位增加。饥饿状态下幼鱼脂肪和肝内脂滴被动员消耗而重新喂养后脂肪组织重新被诱导。结论用过度喂养方法成功建立斑马鱼幼鱼肥胖模型,尼罗红染色为活体观察幼鱼脂肪和肝内脂质提供很好的实验方法,为研究肥胖提供实验模型。
郑新春刘莉戴文聪王坤元陈小辉赵灵凤黄志斌侯金林
关键词:斑马鱼肥胖肝脂肪变性活体成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模型肝内趋化因子CXCL13的表达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内趋化因子CXCL13表达显著增加,但其来源和机制尚不明确。文章旨在通过建立PBC小鼠模型,探索PBC小鼠肝内趋化因子CXCL13的表达及其主要来源细胞。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实验组[n=20,腹腔注射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2次/周,共12周)]和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系同实验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AMA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原位灌注酶消化结合磁珠分选法分离小鼠肝内Kupffer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以及肝内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以及上述细胞亚群CXCL13 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血清AMA水平随建模时间延长逐渐上升,首次注射Poly I:C后第4、8、12周阳性率分别为5.9%、52.9%以及76.5%,而对照组小鼠血清AMA水平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均呈现较低水平,仅在第12周时有2只小鼠AMA水平略高于阳性界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肝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肝内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对照组小鼠肝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小鼠Kupffer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的分离纯度分别为76%~80%、68%~72%。与Kupffer细胞CXCL13 mRNA表达[2.34(0.22-8.64)]比较,肝血窦内皮细胞、肝内淋巴细胞表达下降[0.27(0.03-1.64)、0.05(0-0.22),P<0.05]。结论 Poly I:C诱导建立的PBC小鼠模型中肝内升高的趋化因子CXCL13主要来源于Kupffer细胞。
刘锦红何选秋王卫彬周扬郑新春唐利波侯金林
关键词:KUPFFER细胞CXCL1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