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谷硕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水利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黄河
  • 4篇调沙
  • 4篇调水调沙
  • 3篇入海
  • 3篇泥沙
  • 2篇拦门沙
  • 2篇黄河调水调沙
  • 2篇冲淤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变
  • 1篇断面
  • 1篇入海泥沙
  • 1篇试验分析
  • 1篇数字高程
  • 1篇数字高程模型
  • 1篇水库
  • 1篇水库运用
  • 1篇水文
  • 1篇泥沙分布
  • 1篇泥沙颗粒

机构

  • 10篇黄河水利委员...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黄河口水文水...

作者

  • 10篇谷硕
  • 2篇毕乃双
  • 2篇李静
  • 1篇刘晋
  • 1篇范骏
  • 1篇王厚杰
  • 1篇蒋蓉
  • 1篇杨作升
  • 1篇蒋昕晖
  • 1篇刘俊峰
  • 1篇吉俊峰
  • 1篇陈沈良
  • 1篇金双彦
  • 1篇童林龙
  • 1篇金瑞琴
  • 1篇张萍
  • 1篇李学春
  • 1篇李金萍
  • 1篇李夏
  • 1篇袁娜

传媒

  • 6篇人民黄河
  • 1篇水文
  • 1篇泥沙研究
  • 1篇黄河水利职业...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年)》概况及实施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是水文工作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建设内容和投资,阐述了水文建设规划的实施和投资计划安排,并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水文建设项目实施的情况和特点,探讨了规划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蒋蓉李夏刘晋熊凯谷硕
关键词:水文
黄河泥沙颗粒卫星化现象的探索与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动态泥沙粒形分析技术对黄河泥沙颗粒进行了形态分析,从微观上解释了黄河"揭河底"现象产生的机理:黄河泥沙的颗粒级配组成范围非常广,完全具备产生卫星化现象的客观条件;在泥沙输移过程中,粗细泥沙颗粒能形成河床层理淤积结构,中间层的小颗粒泥沙往往黏在大颗粒泥沙上形成不规则颗粒,从而引起泥沙颗粒的堆积,形成强度非常大的胶泥块,一旦遇到合适的水沙条件,就易产生"揭河底"现象。
李静吉俊峰谷硕李学春
关键词:揭河底泥沙黄河
黄河调水调沙14a来河口拦门沙形态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黄河水沙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锋面拦阻,是河口拦门沙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黄河口拦门沙地形监测是监控这一动力机制作用变化结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2001年6月—2015年8月多测次黄河口拦门沙水下地形测验,明确了黄河调水调沙以来14 a间黄河口拦门沙464.08 km^2海域淤积量为14.88亿t,占期间利津入海泥沙的75.6%;同期河长最大延伸8 km,造陆61.55 km^2,年均4.40 km2;1 m等深线14 a间淤进面积为54.10 km^2,年均3.86 km^2,最大向外推进8 km;通过勾画4个阶段黄河口拦门沙海域冲淤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应改进的问题,最后形成了黄河口拦门沙地形测验站网优化设计。
徐丛亮谷硕刘喆张楠楠俞磊
关键词:拦门沙调水调沙
一种基于断面高程数据的河道冲淤计算方法--曲线正交网格地形法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应用河道固定断面高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曲线正交网格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进行河道冲淤定量计算的普适方法。应用1991—2012年黄河孙口-艾山河段河道断面高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应用本文方法、断面法和基于矩形网格的网格地形法计算了孙口-艾山河段的冲淤演化,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研究区河道冲淤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冲淤量差异较大。断面法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其计算误差主要源于未考虑河道宽度变化和断面方位与河道夹角的变化。基于矩形网格建模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主要由于现有断面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计算网格对于弯曲河道的控制不足,进而导致河道高程插值失真。本文方法考虑了河道河势与河长变化,计算网格与河道边界拟合较好,优化了河道高程插值方法,降低了断面方位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能够准确的计算河道的冲淤通量。
孙中强谷硕王厚杰杨作升杨作升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黄河泥沙颗粒分析新技术的引进及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为解决传统的泥沙颗粒分析方法普遍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环节多、分析时间长、成果精度受人为因素制约等问题,利用适用于实验室测试分析的激光粒度分析技术、动态泥沙粒形分析技术以及适用于野外在线测量的在线粒度分析技术等全自动颗粒分析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高自动化水平的黄河水文泥沙颗粒分析技术体系。该体系能以数据、图表等形式快速、精确地给出泥沙的粒度、粒形信息,实现了泥沙粒度分析的野外在线作业,丰富了对泥沙颗粒形貌特征的认识,拓宽了水文在泥沙领域的服务功能。
刘俊峰金瑞琴谷硕李静
关键词:泥沙黄河
黄河调水调沙入海切变锋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布设29个大面站施测垂线流速、温度、盐度、含沙量等,发现各因子垂线剧烈梯度变化后出现一个切变拐点,29个切变点连起来就形成一个曲面——切变锋面。锋面以下全部是底部海水层,锋面以上为上部淡水层;淡水不能向锋面以下渗透,故锋面以下温度、盐度垂线竖直,呈现海水性质;海水可以从锋面处向上入侵,故温度、盐度垂线梯度变化;锋面处含沙量最小,流速流向展现出上下两层径流与海流的切变;锋面位置起于近岸拦门沙坎底,沿主流与两侧逐渐升高与海平面平齐。3 000 m3/s流量时盐度锋面以上表层小于2.2%的低盐入海淡水大都分布在浅表层区域;入海泥沙由近到远、由粗到细快速絮凝落淤,超出2.2%线范围表层含沙量已小于10 mg/L,至距离口门前方7.9 km表层已是著名的黄蓝分界线,入海泥沙中低层最多运移到口门前方13 km、两侧6.35 km处。
徐丛亮李金萍谷硕童林龙范骏
关键词:调水调沙
黄河流域三门峡水文测区泥沙密度试验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黄河流域三门峡水文测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测区所辖水文站分布在晋、陕、甘、豫区间,是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也是治理黄河泥沙的重点区域。多年来,测区各水文站大多采用置换法推求泥沙水样的沙重,泥沙密度值均取经验值2.70 g/cm^3。为了验证这一数值的准确性,在1990~1995年试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和2013年,在本测区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的12个水文站和库区取样,进行密度试验。通过统计分析,求出本测区黄河干流各站的泥沙密度值为2.71g/cm^3、支流各站的泥沙密度为2.73g/cm^3。
刘亚奇谷硕郭菲袁娜卢洋
关键词:黄河流域试验分析
黄河内蒙古段流量过程变异程度及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17年
选择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的石嘴山和头道拐两个省界断面为研究对象,利用1956—2013年历年各月实测径流量和天然径流量资料,对该河段的流量过程变异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断面流量过程变异均明显分为3个阶段,即1956—1968年、1969—1986年和1987—2013年,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逐阶段上升,相应赋分逐阶段降低;流量过程变异程度显著及呈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沿黄工农业耗水以及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的蓄水运用。
金双彦张萍蒋昕晖谷硕
关键词:水库运用内蒙古河段黄河
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被引量:17
2019年
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由'水少沙多'向'枯水少沙'转变,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悬沙浓度降低,泥沙颗粒粗化;2002-2015年持续调水调沙的14年间入海泥沙共19.79亿t,其中有8.34亿m^3(13.09亿t)泥沙沉积在现行河口滨海区,而2016年由于水量极枯调水调沙首次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蚀退,净蚀退量达0.72亿m^3(1.13亿t),现行河口2~5 m水深平均侵蚀厚度为0.38 m,对入海水沙锐减的响应最为突出;维持现行河口滨海区冲淤平衡的入海泥沙通量临界值为1.3亿t/a,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的改变使河口地貌演变将出现新的态势。
陈沈良谷硕姬泓宇徐丛亮
关键词:黄河口调水调沙冲淤演变
2001—2011年黄河入海泥沙分布及其扩散机制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对2001年6月、2011年6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验,分析了调水调沙10a间入海泥沙的分布及扩散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泥沙入海后,首先遭遇到入海上层径流与底层海流作用形成的切变锋的第一道拦阻,使66%的入海泥沙淤积在110km2的口门区,然后河口10m水深处潮汐相位差切变锋的第二道拦阻,又导致83%的入海泥沙被阻隔在面积245km2的12m水深节点线以内近岸区域,这两道切变锋对泥沙的连续、强烈"捕捉"是黄河口拦门沙形成的最主要机制。
徐丛亮谷硕毕乃双崔玉茜袭祥海
关键词:拦门沙入海泥沙调水调沙黄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