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
-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北京城市森林PM_(2.5)质量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16年
- 以北京西山森林公园为林内观测点,北京海淀植物园为林外对照点,研究城市森林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内外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8:00和21:0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峰值,15:00和4:0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谷值,PM_(2.5)质量浓度林内(104.02μg·m^(-3))>林外(82.52μg·m^(-3))。一年中PM_(2.5)质量浓度在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PM_(2.5)质量浓度年变化林内为冬季(115.46μg·m^(-3))>春季(112.39μg·m^(-3))>秋季(106.37μg·m^(-3))>夏季(81.87μg·m^(-3)),林外为冬季(97.35μg·m^(-3))>春季(94.07μg·m-3)>秋季(93.17μg·m^(-3))>夏季(61.86μg·m^(-3))。气温、降雨均与PM_(2.5)浓度呈负相关。晴天时,温度高、空气对流旺盛,PM_(2.5)浓度较低;降水对PM_(2.5)有很好的消减作用;风有驱散PM_(2.5)的作用。在高温高湿天气下,PM_(2.5)浓度高于其他天气情况。该研究可以丰富森林净化大气的理论,为环保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 蒋燕陈波鲁绍伟李少宁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3条风沙进京路径植物吸附颗粒物能力被引量:3
- 2019年
- 在3条风沙进京路径上选取10个城市(北线:二连浩特—苏尼特右旗—张家口—北京;中线:额济纳旗—呼和浩特—北京;西线:哈密—张掖—银川—太原—北京)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颗粒物吸附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同时应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城市树木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结构,阐释了不同城市树木叶表面结构与吸滞颗粒物的关系。结果表明:3条线路的PM_(10)吸附量表现为中线(1.57±0.24)μg/cm^2>西线(1.51±0.18)μg/cm^2>北线(1.50±0.76)μg/cm^2,PM_(2.5)吸附量表现为西线(0.15±0.06)μg/cm^2>北线(0.12±0.03)μg/cm^2>中线(0.11±0.04)μg/cm^2;不同风沙进京路径植物吸附颗粒物在3-4月和11月是植物吸附颗粒物较高的月份,7月和9月是植物吸附颗粒物较低的月份,植物吸附PM_(2.5)和PM_(10)量均不在风沙源头和终点城市最大,而是在风沙传输路径的中间城市最大;3条风沙进京路径植物吸附PM_(10)约为1.53μg/cm^2,吸附PM_(2.5)约为0.13μg/cm^2;在叶面粗糙、凹凸不平的时期,颗粒物的吸附量均较大,叶片光滑、粗糙度较低的月份,植物颗粒物吸附量均较低。可见,风沙进京路径植物吸附PM_(10)主要来源于新疆和蒙古高原以西的沙漠区域,吸附PM_(2.5)主要来源于新疆和蒙古高原北部,在风沙运移过程中植物吸附颗粒物主要以PM_(10)为主,处于风沙频繁、污染严重、沙尘较大的时间和地区在叶面形态上更有利于吸附颗粒物。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决策和造林治沙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
- 鲁绍伟李少宁陈波丁杰蒋燕
- 关键词:颗粒物
- 北京市2014年APEC期间及前后城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17年
- 该文选择北京城区12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研究APEC前后及期间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污染物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APEC期间采取的临时减排措施对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除O_3外,APEC期间污染物浓度低于非APEC期间,各污染物浓度在会间逐日变化呈"M"型、日变化最为平稳(α=0.05,Sig>0.05),基本呈从北至南、从西至东的递增趋势,O_3浓度空间变化和NO_2的相反耦合度最高(p=0.01,r<-0.80);PM_(2.5)、SO_2、NO_2和CO相互间在不同时段呈不同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但O_3在和其他污染物呈负相关。大气污染物浓度主要受排放源、气象因素、区域传输及污染物相关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SO_2、NO_2、CO浓度和温度负相关性显著(α=0.05,Sig<0.05),NO_2、CO、PM_(2.5)和湿度负相关性极显著(α=0.05,Sig=0.00<0.05)。PM_(2.5)为APEC期间首要污染物,PM_(2.5)浓度在各因素综合影响下降低,使得会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因此,APEC期间采取的减排措施取得成效,可为相关环保部门采取合理有效的环保手段提供指导。
- 鲁绍伟蒋燕赵云阁李少宁陈波
-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
- 不同污染程度下PM 2.5质量浓度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被引量:2
- 2020年
- 对PM 2.5水溶性离子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更好地发挥植被的生态效益,提高空气质量。以北京南海子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观测点,运用双通道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PM 2.5质量浓度,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PM 2.5样品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分析两个观测点PM 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特征。南海子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年均PM 2.5质量浓度分别为90.64、81.45 mg·L^-1,两个观测点环境空气PM 2.5质量浓度均呈冬季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PM 2.5水溶性离子中的主要组成成分为SO^2-4、NO^-3、Na^+,其质量浓度四季变化主要受PM 2.5质量浓度影响;二次离子(SO^2-4、NO^-3、NH^+4)季节变化和PM 2.5变化一致,除NO-2外,Na^+、Cl-、NO^-3、Mg^2+、Ca^2+质量浓度季节差异明显。四季内不同梯度下PM 2.5及其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在空间上都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南海子公园高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PM 2.5受SO^2-4、Na^+、NO^-3、NH^+4影响较大,基本呈正相关关系,SO^2-4、NO^-3、Na^+、NH^+4的相关性极显著(P=0.88、P=0.83、P=0.90),NO^-3和Na^+、NH^+4之间关系也较显著(P=0.86、P=0.67),Ca^2+、Mg^2+相关性极明显(P=0.96),其他水溶性离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 鲁绍伟温佳美李少宁赵娜蒋燕张勇
- 关键词:水溶性离子
- 2015年北京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S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7年
- 为探讨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动态变化及差异性,基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内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结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植物园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分析2015年采暖季城市森林内外ρ(SO_2)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内外ρ(SO_2)日变化基本呈双峰双谷型,在09:00—11:00和20:00—22:00左右达到高峰;采样期间ρ(SO_2)月变化呈不显著"V"型,最高值出现在1月,林内外分别为(25.8±9.2)和(31.7±23.4)μg/m3,最低值出现在11月,林内外分别为(19.0±5.2)和(13.0±11.2)μg/m3.林内ρ(SO_2)在1—3月低于林外,11—12月高于林外,林内ρ(SO_2)变化较林外平缓;气象条件对采暖季城市森林ρ(SO_2)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ρ(SO_2)消减效应明显,大风有驱散SO_2的作用,同时受风向影响;ρ(SO_2)和温度关系不显著(P=0.05,R<0.40),但和空气相对湿度线性关系显著(α=0.05,Sig=0.00),林内受气象因素影响低于林外.研究显示,城市森林对气态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缓冲、抵抗和吸收能力,因此应重视发展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 蒋燕熊好琴熊好琴鲁绍伟陈波
- 关键词:SO2
- 北京城市植被区PM_(2.5)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文章在北京城市森林植被区选择2个观测点,采集2个观测点的PM_(2.5)质量浓度数据,并结合北京植物园的气象数据,研究其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PM_(2.5)质量浓度变化对城市生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被选观测点的PM_(2.5)浓度月变化基本呈"M"型,PM_(2.5)浓度在6月最低(西山公园为(71.01±34.34)μg/m^3,北京植物园为(44.41±31.57)μg/m^3),2月最高(西山公园为(154.07±95.70)μg/m^3,北京植物园为(139.49±100.74)μg/m^3),10月达下半年的最高值(西山公园为(133.45±109.06)μg/m^3,北京植物园为(127.04±109.34)μg/m^3);PM_(2.5)浓度全年均值为西山公园((104.02±26.45)μg/m^3)>北京植物园((82.52±28.18)μg/m^3);PM_(2.5)浓度季节变化呈"V"型在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PM_(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西山公园为冬季((115.46±41.37)μg/m^3)>春季((112.39±18.50)μg/m^3)>秋季((106.37±24.25)μg/m^3)>夏季((81.87±12.60)μg/m^3),北京植物园为冬季((97.35±41.38)μg/m^3)>春季((94.07±12.21)μg/m^3)>秋季((93.17±31.42)μg/m^3)>夏季((61.86±16.70)μg/m^3);森林空旷地的空气质量优于森林内部PM_(2.5)浓度变化主要受地理位置、气象因素、人文因素的影响。
- 鲁绍伟蒋燕陈波李少宁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北京西山典型游憩林内PM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以北京西山森林公园为观测点,运用双通道颗粒物在线监测设备监测PM_(2.5)质量浓度,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样品中水溶性离子浓度,对北京西山油松林PM_(2.5)质量浓度及水溶性离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_(2.5)质量浓度为冬季(121.29±16.78)μg·m^(-3)>春季(106.06±12.68)μg·m^(-3)>秋季(88.01±17.44)μg·m^(-3)>夏季(72.67±12.18)pg·m^(-3);SO-4^(2-)、Na^+、N0_3^-、HC0O^-是PM_(2.5)中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成分,占所测水溶性离子浓度在四季分别为94.99%、72.66%,72.66%、89.52%,PM_(2.5)受SO_4^(2-)、Na^+、N0_3~_、NH_4^+影响较大基本呈正相关关系,SO_4^(2-)、Na^+、N0_3^-、NH_4^+、PM_(2.5)浓度季节变化一致,即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次之,且水溶性离子季节差异显著。SO_4^(2-)和N0_3^-、Na^+、NH_4^+的相关性极显著(r=0.85、0.80、0.92),NO_3^-和Na^+、NH_4^+之间关系也较大(r=0.87,0.66),Ca^(2+)和Mg^(2+)相关性极明显(r=0.98),其他水溶性离子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固定源和海洋源对水溶性离子贡献程度呈现出季节差异,秋季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硫和氮污染贡献达最高,春季最低,夏秋季海洋源对Cl^-影响明显。通过对森林植被区PM_(2.5)、水溶性离子特征及关系进行分析,更好地发挥植被的生态效益,提高空气质量。
- 陈波蒋燕赵云阁鲁绍伟李少宁张洪江
- 关键词:游憩林PM2.5质量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