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侠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细胞外基质蛋白DMP1-C和DMP1-N在咬合创伤治疗前后大鼠髁突软骨内的差异表达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观察咬合创伤治疗前后大鼠髁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小梁组织学变化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DMP1-C和DMP1-N在髁突软骨内的差异表达,分析咬合创伤对大鼠髁突矿化影响的分子机制,并明确调牙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咬合创伤2周、咬合创伤2周去除创伤恢复2周和恢复4周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髁突前、中、后部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蛋白DMP1-C和DMP1-N在咬合创伤治疗前后髁突软骨前、中、后部的差异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咬合创伤2周组大鼠髁突变化以髁突前部最为显著:髁突软骨肥大细胞层变薄或消失,钙化软骨层明显增厚,髁突软骨细胞排列紊乱;DMP1-C蛋白表达增加、DMP1-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软骨下骨小梁排列不规则。治疗2周组大鼠髁突软骨肥大细胞层和钙化软骨层厚度逐渐恢复,髁突软骨细胞排列趋于规则、多沿受力方向分布;DMP1-C蛋白表达比创伤2周组减少、仍多于对照组,DMP1-N蛋白表达多于对照组。治疗4周组大鼠髁突软骨厚度、细胞层数、软骨细胞分布以及DMP1-C和DMP1-N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大鼠无显著差异。结论:咬合创伤使大鼠髁突软骨内成骨进程加快,伴随着细胞外基质矿化蛋白DMP1-C和DMP1-N表达变化,模拟调牙合治疗后,髁突组织形态、软骨下骨矿化和DMP1蛋白的表达可恢复正常。
- 刘培红马肃李永恒王海侠
- 关键词:咬合创伤髁突软骨内成骨
- 四种化学预备液对根管壁显微硬度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评价乙二胺四乙酸盐(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氯亚明(Chloramine)、丁克除(Des-occlusol)和酚克除(Resosolv)4种化学预备液根管内封药时对根管壁显微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5颗,实验组60颗和对照组5颗。实验组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5颗,各组又随机分为10 d组、20 d组和30 d组,每组5颗。常规开髓、拔髓、干燥根管后丙烯酸树脂封闭根尖孔。根管内封药,磷酸锌暂封,4℃储存,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相同条件下储存。丙烯酸树脂包埋,硬组织切片机切片,显微硬度仪进行硬度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在本实验周期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EDTA封药10 d和20 d组,根管壁的显微硬度下降无统计学意义;封药30 d组,根管壁的显微硬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亚明,丁克除和酚克除封药3个时间组,根管壁的显微硬度下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周期内,EDTA封药10 d和20 d组,对根管壁的显微硬度无明显影响,而封药30 d组,对根管壁的显微硬度有显著影响。氯亚明、丁克除和酚克除3个封药时间组对根管壁的显微硬度均无明显影响。
- 秦春林刘静王海侠马肃陈力
- 关键词:根管预备显微硬度
- 四种液体不同作用时间对根管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乙二胺四乙酸盐(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氯亚明(Chloramine)、丁克除(Desocclusol)和酚克除(Resosolv)等4种化学预备液根管内封药时对根管壁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65颗,实验组60颗和对照组5颗。实验组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5颗,各组又随机分为10 d组、20 d组和30 d组,每组5颗。常规开髓、拔髓、干燥根管后丙烯酸树脂封闭根尖孔。根管内封药,磷酸锌暂封,4℃生理盐水中储存,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相同条件下储存。丙烯酸树脂包埋,硬组织切片机切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在本实验周期内与对照组相比较,EDTA封药10天、20天和30天组,根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脱矿,尤其是30 d组。氯亚明和丁克除封药10天、20天和30天组,根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脱矿,尤其是30 d组,但脱矿部位主要位于根管壁内层,根管壁中外层脱矿较轻。酚克除封药3个时间组,根管壁均无脱矿。结论:EDTA根管内封药20天以内相对安全,不会造成根管壁的重度脱矿。氯亚明和丁克除根管内封药30天以内均不会造成根管壁的重度脱矿。酚克除对根管壁无影响。
- 王海侠于天亮陈家亮陈力马肃
- 关键词:根管预备扫描电镜
- 骨涎蛋白在大鼠磨牙第三期牙本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大鼠牙髓修复第三期牙本质形成过程中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0只,建立实验大鼠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第三期牙本质中骨涎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盖髓2周后,在盖髓处下方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与原发性牙本质(PD)相比,第三期牙本质小管数目少且形态不规则。BSP在原发性牙本质中没有表达,但在盖髓下方和髓角下第三期牙本质中都有表达。结论:BSP可能通过参与羟基磷灰石(HA)的形成以及调节新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向新形成的牙本质基质的粘附来参与早期的第三期牙本质的生成。
- 谢晓华赵芳王丽杰刘培红王海侠马肃王秀梅
- 关键词:骨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