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衎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基因
  • 2篇杆菌
  • 1篇单胞菌
  • 1篇修复基因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分离
  • 1篇药敏
  • 1篇突变
  • 1篇内酰胺
  • 1篇内酰胺类
  • 1篇内酰胺酶
  • 1篇气单胞菌
  • 1篇酰胺类
  • 1篇维氏气单胞菌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系统发育分析
  • 1篇系统发育树
  • 1篇系统进化
  • 1篇细菌
  • 1篇耐药

机构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王敏
  • 4篇李先平
  • 4篇张衎
  • 2篇唐爱国
  • 2篇杨敏
  • 1篇曹伟
  • 1篇杨敏
  • 1篇赵声远
  • 1篇陈芳

传媒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82株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耐药性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检测82株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其与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相关性。方法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PN)82株,采用自动细菌检定系统检测其对18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并分析细菌耐药性与β-内酰胺酶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临床分离株KPN对SCF耐药较高,为94.1%;对MPM的耐药率较低,为24.2%。82株KPN共检出SHV、TEM-1、KPC-2、NDM-1、OXA-1、OXA-2、CTX-M-3、CTX-M-14、CTX-M-15、CMY-4等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前4种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3%和2.5%;碳青酶烯耐药株和碳青酶烯敏感株OXA-1、CMY-4、KPC-2及NDM-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1.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E型(SHV+TEM+CTX-M群+OXA群)较常见,检出率为48.8%,与药敏型Ⅷ型相符度(以药敏型为标准)为75%;基因型D型KPN中,药敏型Ⅰ型和Ⅱ型所占比例较高,达61.9%。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株KPN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也表现为多样化,其中SHV、TEM基因携带率高达100%,携带OXA-1、CMY-4、KPC-2及NDM-1的KPN更有可能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型为D型的KPN更有可能对非碳青霉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杨敏李欣王敏李先平刘月谢益欣张衎田菁菁唐爱国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基因基因型
鲍曼不动杆菌错配修复基因mutL的序列及其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于2008-2009年临床分离到的不同基因型和耐药型的鲍曼不动杆菌的错配修复基因mutL的系统进化关系。方法以PCR扩增这一时期内5株分离自不同科室,具有不同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鲍曼不动杆菌的错配修复基因mutL,运用软件ClustalX 1.83对mutL序列进行分析,基于该分析运用软件Mega 5.0采用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1)耐药型相同(对临床常用15种抗生素均耐药)的3株菌mutL序列完全一致,遗传距离为0.000;耐药型相似(对临床常用15种抗生素大多数敏感)的2株菌mutL序列相似度为98.95%,遗传距离为0.011,而与前3株的相对遗传距离大约分别为0.013和0.015;(2)序列分析显示这5株菌的mutL序列共发生了16个基因突变,其中有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9个自裔位点,这些突变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12个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和2个同义突变。结论 (1)湘雅二医院2008-2009年发生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交叉感染;(2)mutL序列中若干位点的基因突变会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变化,即错配修复基因mutL与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状有关。
陈芳王敏赵声远李先平曹伟杨敏谢益欣田菁菁张衎李碰玲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突变系统进化
一株血液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对一株血液分离的未知致病菌株X1进行鉴定,并对维氏气单胞菌维氏亚种、温和亚种和嗜水气单胞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了解维氏气单胞菌的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未知致病菌X是2016年初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一位住院患者血液中分离所得,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观察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并测序其16S rRNA的方法对X1进行最终鉴定;应用DNASP5.1对其与GenBank中相近种属进行种群间比对,并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学进化情况。结果此未知菌株X1为革兰阴性杆菌,生化反应:氧化酶(+),葡萄糖(+),VP(+),枸橼酸盐(-);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分析表明致病株X1与气单胞菌属自然类聚(相似度97%~99%,Score:2 170~2 149 bits),通过MEGA5.0计算发现X1与维氏气单胞菌X71120.1的遗传距离最小(0.014),但尚不能鉴定到亚种。根据该X1菌株和GenBank上已发表的气单胞菌株的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可见维氏亚种和温和亚种核苷酸歧异度和净遗传距离最小;但系统发育树却见维氏亚种单独聚为一大类,温和亚种和嗜水气单胞菌聚为另一大类。结论致病株X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的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并丰富该菌的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了解维氏气单胞菌的进化状况。
张衎王敏李先平田菁菁李芮冰
关键词:维氏气单胞菌RRNA系统发育树
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加,多黏菌素的耐药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使得难治性感染的抗菌治疗陷入困境,因而深入了解其耐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脂多糖修饰、质粒介导、外排泵、外膜蛋白等多个层面对多黏菌素的获得性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多黏菌素及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田菁菁王敏谢益欣杨敏李先平张衎罗灿谭珊罗伶俐唐爱国
关键词: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肠杆菌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