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锋

作品数:6 被引量:1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秸秆
  • 3篇秸秆还田
  • 3篇还田
  • 2篇施肥
  • 2篇土壤
  • 1篇氮肥
  • 1篇氮素
  • 1篇氮素供应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东北老工业基...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玉米
  • 1篇森林凋落物
  • 1篇生长季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安全评价
  • 1篇生态足迹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巴音郭楞职业...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6篇周锋
  • 4篇何红波
  • 3篇张威
  • 3篇张旭东
  • 1篇薛冰
  • 1篇耿涌
  • 1篇逯承鹏
  • 1篇梁超
  • 1篇任婉侠
  • 1篇解宏图
  • 1篇陈智文
  • 1篇鲍雪莲
  • 1篇吕慧捷
  • 1篇胡国庆
  • 1篇邵帅
  • 1篇吕慧捷
  • 1篇李杰
  • 1篇叶佳舒
  • 1篇杨新芳
  • 1篇杨青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年际变化及其对秸秆还田的响应被引量:2
2022年
阐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对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土壤类型为潮棕壤),设置单施氮肥(200 kg N·hm^(-2),下同)、5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和100%秸秆还田配施氮肥3个处理,采用Bremner酸水解法对试验第1、3、6、9年的土壤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氨基酸态氮含量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提升,提升幅度为39.8%;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提升幅度为10.8%,且在第3年时最高;土壤总氮和其他有机氮组分含量随耕作年限变化不大。相对容易矿化的酸解总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随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比较稳定的未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随耕作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说明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氮素有效性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增强。与单施氮肥相比,加入秸秆提高了土壤总氮和各酸解态氮含量,秸秆还田量越多,提升效果越明显。秸秆还田对酸解态氮组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试验第6、9年,增加的土壤总氮主要为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从而提高了土壤中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秸秆还田能够提升土壤氮库容,提高土壤保氮供氮能力。
董姝含贺章咪王婉琦张效琛周锋何红波张旭东张旭东
关键词:秸秆还田年际变化施肥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安全评价——以辽宁省为例被引量:65
2016年
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2003—2012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采用灰色动力学模型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辽宁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3.13 hm^2下降到3.07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由13.88 hm^2增加到21.96hm^2,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增大趋势明显;生态压力指数由4.43增长到7.16,生态安全预警等级由轻警过渡到中警程度.照此发展,2013—2022年辽宁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将由3.04 hm^2下降到2.98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将由22.72 hm^2上升到35.87 hm^2;生态赤字将越来越大,生态压力指数将由7.46上升到12.04,生态安全等级将由较安全变为轻度不安全状态,并呈现由中警到重警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杨青逯承鹏周锋耿涌景红双任婉侠薛冰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安全东北老工业基地
氮肥减施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固定态铵作为土壤氮素的暂存库,其含量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的保氮供氮功能,而深入探究氮肥减施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及其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可为优化农田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系统连续9年全量玉米秸秆覆盖归还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通过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S0)、秸秆还田量33%(S33)和秸秆全量覆盖还田(S100)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以及240 kg hm^(−2)(N240)、190 kg hm^(−2)(N190)、135 kg hm^(−2)(N135)、0 kg hm^(−2)(N0)4个氮素施用水平,研究氮素减施3年后土壤固定态铵总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秸秆不还田时,土壤固定态铵总量随施氮量降低而逐渐下降,且在不施氮肥处理(N0)时显著低于施氮肥处理;在S33N190时土壤-作物系统出现氮素缺乏,并且随施氮量的下降土壤固定态铵降低量与氮素缺乏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所有氮肥水平,秸秆还田尤其是全量秸秆还田均有利于缓解固定态铵的释放,但在N135处理时秸秆效应较弱。整体上,与对照相比,S100N190处理土壤固定态铵的降低量最小。另外,秸秆还田降低了施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结论】在氮肥减施条件下,土壤固定态铵可以释放供氮,氮肥减施20%配合免耕全量秸秆覆盖还田可在保持土壤固定态铵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维持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
李明嵘马雪松周锋陈智文何红波滕泽宇
关键词:秸秆还田固定态铵氮素供应
一种土壤污染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染土壤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土壤污染物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工艺步骤:在醋酸镧溶液中加入NaY分子筛,经加热、过滤、干燥和煅烧,得到La‑NaY分子筛;以去离子水、氢氧化钠、钨酸、醋酸、氯化锌和E...
何红波李奕李杰张旭东张威卢佳邓芳博周锋袁磊
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年限森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1
2016年
测定大兴安岭林区不同火烧年限(火后4、14、40、70和120年内未火烧)、不同坡度(坡地、平地)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火烧对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火烧年限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凋落物C含量变化不大.凋落物N、P含量随火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火后4和14年较低,在火后40年恢复到对照(未火烧)水平.凋落物C∶N和C∶P值随火烧年限增加而下降,N∶P值则呈上升趋势.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坡地土壤C含量随火烧年限增加而增加,在火后70年显著高于对照,在平地差异不显著.火烧年限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影响土壤P含量和C∶P值.坡地土壤P含量在火后4年高于对照,而平地在火后40年高于对照;坡地C∶P值在火后14年达到对照水平,而平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层土壤的坡度效应大于年限效应,矿质层土壤主要受年限效应影响.火后4和14年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对照,随着火烧年限的增加,植被生长迅速同时凋落物分解加快,凋落物质量及土壤养分质量不断提高,在火后40年恢复到未火烧水平,趋于稳定状态.
杨新芳鲍雪莲胡国庆邵帅周锋叶佳舒解宏图梁超
关键词:坡度养分循环化学计量
玉米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其对当季和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被引量:9
2022年
阐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季和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有助于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本试验依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和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两个处理,分别在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土样,采用Bremner法对土壤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中,土壤各形态有机氮组分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规律。酸解氨态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表明其在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中可能充当临时库的作用;氨基酸态氮在整个生长季内变化不显著;氨基糖态氮在作物生育后期显著低于生育前期;酸解未知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先升高后降低,活性较高;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在生长季末期和长期均提高土壤总氮和各酸解态氮组分的含量,并使土壤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比例升高,使未酸解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降低,在当季和长期分别降低了7.2%和3.8%,说明秸秆还田既能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又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氮供氮能力。
董姝含吕慧捷吕慧捷周锋何红波张旭东何红波
关键词:秸秆还田玉米施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