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燕
-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软科学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理论探索
- 2024年
- 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原村民、新村民及旅居村民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由“空间功能全面化”向“空间高品质化”转变,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本文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概念,从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生产”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3个方面厘清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解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演化趋势与风险预判,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研究需从学理辨析、演化驱动、运行机制和优化调控4个方面展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应重点研究要素关系、演变及驱动、运行机制创新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乡村开展实证分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空间系统优化重构奠定理论基础,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案例参考。
- 杨庆媛严燕严燕苏康传
- 关键词:人地关系
- 乡村空间商品化类型特征、演变阶段及影响效应
- 2024年
-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空间商品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与组织模式以及经济体制与发展路径的差异;其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要素类、农产品类、乡村工业类、乡村旅游类、乡村贸易类等5个一级类及多个二级类;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程度上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②乡村地区在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并伴随消费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促使乡村空间商品化发生阶段性演变,其程度得到不断提高。③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促进乡村多功能转型,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收入增加、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三产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正面效应,但也具有导致乡村空间产生“创造性破坏”、城市资本主体“强势分利”对普通农户产生排斥、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空间破碎化等负面效应。④推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深挖消费乡村潜力的重要手段,但需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监督,防止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苏康传杨庆媛严燕杨人豪王笛周璐璐张佰林
- 丘陵山区农户尺度宅基地空间重构被引量:2
- 2023年
- 宅基地空间重构是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揭示农村宅基地利用中的乡村主体特征和行为差异,引导不同利用需求的宅基地实现差异化重构,该研究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结合农户宅基地的个体利用特征和发展需求,构建了村域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西南丘陵山区典型村域重庆市石柱县坪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丘陵山区农户宅基地空间重构的基本模式,探讨农户宅基地差异化利用对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规模来看,坪坝村有53.07%的宅基地分布在高适宜区,28.81%的宅基地零星分布在不适宜区。2)从数量来看,坪坝村有143个宅基地存在利用和发展障碍,占宅基地总数的48.97%,主要限制因素集中在宅基地集聚程度、用地标准、耕作半径和出行时间等方面。3)在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考虑农户对宅基地的差异化利用因素后,坪坝村需要重构的宅基地数量增加了1倍,规模增加了2倍。4)坪坝村宅基地重构类型可分为保留型、就地重建型、就近整合型、生产搬迁型和出行改善型5种类型,并存在搬迁模式、整合模式和置换模式3种重构模式。该研究综合宅基地的布局适宜性和重构迫切性,提出了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方案,可为丘陵山区乡村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毕国华毕国华杨庆媛
- 关键词:土地利用宅基地丘陵山区农户
-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基于重庆市十区县540户农户调查被引量:58
- 2011年
- 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Logistic分析法,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为破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农地资源低效利用问题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农户兼业普遍,根据非农收入比重、劳动力配置状况和生计策略,将农户划分为纯农户、I兼农户和II兼农户;②农户耕地转出行为普遍,无偿转出比重偏高。II兼农户弃耕及有偿转出比重均最高,与I兼农户相比,纯农户耕地转出的户数多,但转出面积少且多为无偿转出;旱地撂荒较水田普遍,撂荒的多为地块破碎、耕作条件差的地块;③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偏老、劳动能力偏弱等的局限,纯农户会放弃对区位偏远、零星分散地块的耕种;I兼农户更关注土地经济收益,将资本投入到耕作条件好的地块;II兼农户主要基于收益最大化原则,倾向于将要素投入到非农产业,有偿转出耕地。研究认为,根据不同类型农户弃耕特点及原因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引导其土地利用行为,是整合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 张佰林杨庆媛严燕薛梅苏康传臧波
- 关键词:弃耕撂荒城乡统筹
-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工异质性及政策响应分析
- 重庆市是我国劳务输出的重点区域,也是农民工数量庞大的城市,重庆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民工是主要转户对象群体。本文通过建立农民工异质性测度指标体系,分析农民工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资产和收入以及支出特征等差异对其转户意愿及相关...
- 杨庆媛藏波张柏林冯应斌严燕
-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
- 文献传递
- 三峡库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重庆市奉节县三沱村为例
- 2024年
- 【目的】从系统论视角分析村域尺度乡村生活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厘清三峡库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演变驱动机理,可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市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为例,依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实地走访和农户调研数据等,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以2000—2022年为研究时段,系统剖析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①三沱村生活空间系统发生了显著的演变,2000—2010年为稳步演变阶段,2011—2022年为加速演变阶段。②聚落-居住空间系统集聚化和便利化、生计-就业空间系统多样化、消费-购物空间系统扩展化、休闲-交往空间系统丰富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系统完善化是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演变的显著特征。③在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演变的驱动因素中,家庭人均收入、参与产业情况、到主要干道的距离、坡度、移民搬迁政策、家庭设施改善程度、平均耕作距离、搬迁补偿方式等是核心因素;海拔、到乡镇中心的距离、到县城中心的距离、就业主要形态、与主要亲戚住地的距离、与主要亲戚走动频率等是次要因素。【结论】20多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乡村主体意愿、三峡工程后扶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三峡库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逐步优化。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总结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
- 严燕杨庆媛杨庆媛
- 关键词:乡村空间三峡库区
-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宅基地退出整合模式研究
- 研究目的:建立重庆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合理模式,促进户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农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研究内容:总结重庆市现行农村宅基地退出特点、问题及模式,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
- 严燕杨庆媛张佰林藏波
-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宅基地退出
- 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9
- 2012年
- 采用实证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法方法,从农户非农就业角度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土地退出意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户主性别、年龄对农村土地退出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比、家庭非农收入比对愿意退出土地的意愿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不愿退出土地意愿影响不显著;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和家庭人均土地对农村土地退出意愿影响并不显著.提出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转户"配套"流转"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明确农村土地退出的补偿标准及保障措施、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等建议.
- 严燕杨庆媛张佰林藏波
- 关键词:农户非农就业户籍制度改革
-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农村宅基地退出整合模式研究
- 研究目的:建立重庆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合理模式,促进户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推进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农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研究内容:总结重庆市现行农村宅基地退出特点、问题及模式,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
- 严燕杨庆媛张佰林藏波
-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宅基地退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