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竹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毒性
  • 1篇污染
  • 1篇急性毒性
  • 1篇脊尾
  • 1篇脊尾白虾
  • 1篇蛤仔
  • 1篇菲律宾蛤仔
  • 1篇复合污染
  • 1篇白虾
  • 1篇PB2+
  • 1篇
  • 1篇CD2
  • 1篇PB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宁波大学

作者

  • 2篇吴惠丰
  • 2篇王清
  • 2篇赵建民
  • 2篇曹瑞文
  • 2篇陈丽竹
  • 1篇丛明
  • 1篇吉成龙
  • 1篇李斐
  • 1篇祝艳霞
  • 1篇王丹
  • 1篇谢嘉
  • 1篇滕佳
  • 1篇杨顶珑
  • 1篇刘永亮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2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菲律宾蛤仔对三价和五价无机砷的富集转化规律被引量:8
2017年
砷是具有类金属特性的污染物,不同赋存形态的砷毒性差异极大,海洋贝类由于其生活习性易于富集高浓度的砷,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对象,探讨其在亚砷酸盐(arsenite,AsⅢ)和砷酸盐(arsenate,AsⅤ)暴露14天后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对砷的积累量随海水中无机砷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但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对砷的生物利用度很低,10μg/L暴露组菲律宾蛤仔鳃组织对砷的积累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菲律宾蛤仔对三价砷的生物利用度高于五价砷,且砷更易于在菲律宾蛤仔肝胰腺中积累。菲律宾蛤仔组织中无机砷转化过程主要包括As(Ⅲ)氧化,As(Ⅴ)还原和甲基转化。在对照组和各暴露组有机砷砷甜菜碱(As B)和二甲基胂酸(dimethylarsinic acid,DMA)是主要赋存形态,一甲基胂酸(monomethylarsonic acid,MMA)在100μg/LAs(Ⅴ)暴露处理后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在无机砷的限速转化反应中MMA可以较快地代谢或转化为其他赋存形态。无机砷在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主要转化为DMA,肝胰腺中主要转化为As B。以上研究结果为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富集和转化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为贝类安全养殖和食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陈丽竹王丹曹瑞文王清赵建民祝艳霞吴惠丰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Cd^(2+)和Pb^(2+)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脊尾白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近年来,中国近岸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作者通过研究重金属Cd^(2+)和Pb^(2+)对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的单一及复合急性毒性效应,为其养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测定方法,开展了不同浓度Cd^(2+)和Pb^(2+)对脊尾白虾96 h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单一污染物暴露下,Cd^(2+)对脊尾白虾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38.699、33.110、9.719、3.650 mg/L,Pb^(2+)对脊尾白虾48、72、96 h的LC50分别为254.541、62.750、29.074 mg/L;Cd^(2+)、Pb^(2+)对脊尾白虾96 h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和2.907 mg/L;在等浓度配比(1︰1)暴露下,Cd^(2+)和Pb^(2+)复合污染对目标生物在48、72、96 h暴露期间的毒性相加指数(additive index,AI)分别为0.155、0.068、0.258。综上所述,Cd^(2+)对脊尾白虾的毒性较Pb^(2+)更强,Cd^(2+)和Pb^(2+)对脊尾白虾的复合污染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
谢嘉滕佳刘永亮杨顶珑曹瑞文陈丽竹王清李斐吉成龙吴惠丰丛明赵建民
关键词:PB2+急性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