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多模式镇痛对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四病区接受单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90例,按围术期镇痛模式分成A、B、C组,每组30例。A组术前口服塞来昔布与盐酸曲马多,术中注射鸡尾酒式镇痛复合液,术后使用止疼泵;B组术前不使用药物,术中注射鸡尾酒式镇痛复合液,术后使用止疼泵;C组术前及术中不使用药物及鸡尾酒式镇痛复合液,仅术后使用止疼泵。对3组间的一般资料做统计学比较。观察并记录3组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及7 d的疼痛评分以及24 h、48 h、72 h及7 d时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6 h疼痛评分A组(2.5±0.6)0.05)。三组术后24 h ROM A组(46.4±5.4)>B组(42.5±7.3)>C组(40.4±5.2),48 h ROM A组(58.6±4.2)>B组(56.2±4.7)>C组(53.3±6.1),72 h ROM A组(64.6±5.2)>B组(62.5±8.8)>C组(60.3±7.4),组间差异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ROM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缓解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改善关节活动度有积极作用。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失血量、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66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止血带,将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n=84)及非止血带组(n=8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侧别、骨关节炎分级、病程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毕至膝关节主动屈膝90°、完成直腿抬高和下地行走的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3 d Hb较术前下降值,术后VAS评分、HSS评分、ROM,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3,P=0.178)。患者均获随访,止血带组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2个月;非止血带组3-2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止血带组及非止血带组分别有9例(10.71%)、2例(2.44%)发生血栓形成,20例(23.81%)、21例(25.61%)输血,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2,P=0.032),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2,P=0.788)。术后3 d,两组Hb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5,P=0.066)。止血带组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非止血带组(t=—16.066,P=0.000)。术后止血带组患者完成主动屈膝90°、直腿抬高、下地行走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非止血带组显著延长(P〈0.05)。除28 d外,非止血带组3、5、7、14 d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止血带组(P〈0.05)。术后28 d,非止血带组HSS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2,P=0.000);两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6,P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比较不同重构模式的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及成分构成的相关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因症状性颈动脉就诊,并经CTA检查筛出颈动脉存在惟一责任斑块的患者129例,根据不同的重构模式分为正性重构组61例和负性重构组68例,比较2组斑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斑块长度和斑块溃疡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斑块负荷(0.62±0.26 vs 0.47±0.06,P=0.000)、斑块偏心指数(0.77±0.02 vs 0.68±0.03,P=0.016)和斑块脂质成分体积[434.50(226.80,704.90)mm^(3) vs 226.25(157.50,391.48)mm^(3),P=0.000]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A技术可快速准确评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构成,对危险斑块的筛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