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龙
-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18年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方法划分为联合固定组(30例)与外固定组(30例),其中联合固定组施以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外固定组则施以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两组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虽然联合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切口长度显著大于外固定组(P<0.05),但两组在透视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的术后去除外固定架的时间显著早于外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各向活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固定组的VAS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显著低于外固定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联合固定组的术后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和桡骨茎突高度均显著大于外固定组(P<0.05),联合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外固定。
- 卞健赵晓龙陈德健邱福平
-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锁定钢板
- 锁定接骨板联合内侧普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联合内侧普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58例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按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双钢板组30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联合内侧普通钢板内固定;单钢板组28例,仅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双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著大于单钢板组(P<0.05),两组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的术后主动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钢板组(P<0.05)。全部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27±3.59)个月。术后6个月双钢板组VAS评分显著小于单钢板组(P<0.05),而双钢板组Neer评分显著高于单钢板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双钢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8.48±2.31)周,单钢板组为(11.47±3.6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双钢板组的肱骨颈干角为(132.71±2.83)°,单钢板组为(118.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联合内侧普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可获得较单钢板更好的临床效果。
- 陈德健邱福平卞健赵晓龙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普通钢板
- 老年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失败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148例老年(≥80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内固定是否失效分为失效组及有效组,比较两组单项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随访12~18个月,平均(13.56±2.86)个月。148例中27例内固定失效,失效率为18.24%,失效时间为术后3~12个月,平均(7.26±3.8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BMI、是否合并内科病、致伤暴力、损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下地负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失效组的骨折稳定性、外侧壁完整性、骨折复位质量和PFNA刀片位置显著差于有效组(P<0.05),失效组的TAD显著大于有效组(P<0.05)。逻辑回归表明:骨折稳定性(OR=8.148,P=0.012)、外侧壁完整性(OR=12.361,P=0.002)、骨折复位质量(OR=9.943,P=0.003)、螺旋刀片位置(OR=6.077,P=0.020)和TAD (OR=21.087,P<0.001)是内固定失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侧壁破坏、不稳定性骨折、术中骨折复位不良、螺旋刀片位置不佳、TAD>25 mm均是PFNA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对此应加以重视。
- 刘小雷王炎赵晓龙田纪伟丁志勇
- 关键词:高龄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效
- 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治疗Tossy Ⅲ°肩锁关节脱位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比较分析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治疗Ⅲ°肩锁关节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将5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成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组与锁骨钩板组,比较二组患者内固定取出术后2~3年满意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二组分别为1.78±0.60和1.66±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采用Karlsson标准评分: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组共30例,其中优25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6.7%;锁骨钩板组共20例,优12例,良2例,差6例,优良率70.0%,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组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锁骨钩板组(P<0.05);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1例(3.3%),明显低于锁骨钩板组6例(30.0%)(P<0.05);再脱位发生率:拆除钢板后二组肩锁关节再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例(0%)和2例(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铆钉联合肩锁钩板治疗Ⅲ°肩锁关节脱位较单纯锁骨钩板具有较好的远期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好。
- 吴旋陈建张磊王炎赵晓龙史法见
-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板远期疗效
- 掌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探讨掌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掌背侧入路进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7~69岁,平均(34.42±8.31)岁;左腕13例,右腕19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4周随访,平均(32.72±4.35)周,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21±2.73)周。术后24周时腕关节掌倾角8°~14°,平均(12.17±1.33)°;尺偏角16°~27°,平均(22.74±3.37)°。术后24周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量表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16例,良1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6.86%。术后24周时腕关节VAS评分为:无痛29例,轻度疼痛3例,无中度及重度疼痛。术后24周时临床疗效为: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6%。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结论]掌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
- 邱福平赵晓龙王芳卞健陈德健田纪伟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双钢板内固定
- Maisonneuve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Maisonneuve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减少漏诊的措施。[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并明确诊断为Maisonneuve骨折的5例病例采用手术治疗并进行分析。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3.14±10.62)岁,男性4例,女性1例,全部伴内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后踝骨折。受伤后5~10 d待患肢消肿后予手术,术后全部给予踝部及小腿石膏固定至6周,6周拆除石膏,期间指导患肢功能锻炼,必要时康复科指导锻炼,12周骨科门诊随访,取出下胫腓联合处螺钉,并复查X线片,视踝部骨折愈合情况,14~16周逐渐开始指导患者负重锻炼。[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5例患者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4.62±3.24)个月。没有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全部评分良好。[结论]临床上因患者踝关节疼痛明显,容易忽视高位的腓骨上段骨折或腓骨头骨折,或者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不够,查体不仔细等,X线片腓骨上段移位不明显等很容易造成漏诊。治疗上按固定腓骨上段、下胫腓联合、后踝及内踝的顺序和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 胡茂华赵晓龙
- 关键词:MAISONNEUVE骨折踝部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
- 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江北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4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n=22)和内固定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或空心螺钉内固定术,n=2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周、12周及24周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2周及24周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12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周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2.72%vs 4.76%,P<0.05);术后24周随访时,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85.71%,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5%vs 28.57%,χ^(2)=2.959,P=0.085)。结论 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有效,关节置换术可以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 王芳邱福平赵晓龙田纪伟王斌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内固定老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