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师金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绵羊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基因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羊群
  • 1篇生长性状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视图
  • 1篇外显子
  • 1篇网络
  • 1篇绵羊群体
  • 1篇基因多态性
  • 1篇基因外显子
  • 1篇NETVIE...
  • 1篇MSTN
  • 1篇MSTN基因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赵福平
  • 3篇魏彩虹
  • 3篇杜立新
  • 3篇袁泽湖
  • 3篇张莉
  • 3篇胡师金
  • 2篇王慧华
  • 2篇马晓萌
  • 2篇轩俊丽
  • 1篇张淑珍
  • 1篇朱才业

传媒

  • 2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年份

  • 3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绵羊CLPG和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试验旨在探究CLPG(Callipyge)与MSTN(Myostatin)基因作为绵羊生长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调查与绵羊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本试验以133只澳洲白羊×杜泊羊×湖羊杂交绵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及PCR-RFLP技术检测CLPG与MS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然后通过SPSS 22.0软件GLM统计模型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绵羊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测序结果表明,CLPG基因STS序列232bp处检测到C→T突变位点C1,MSTN基因3′UTR区检测到G→A突变位点M1。PCR-RFLP分析显示,C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CC和CT;M1位点表现为2种基因型:GG和GA。关联分析表明,C1位点与绵羊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M1位点与绵羊体重、管围、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P<0.01)。聚合基因型对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影响极显著(P<0.01)。研究揭示CLPG与MSTN基因多态性及其聚合基因型对绵羊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C1和M1位点可以考虑作为绵羊生长性状的有效遗传标记。
胡师金张淑珍袁泽湖轩俊丽马晓萌张莉赵福平魏彩虹杜立新
关键词:MSTN基因多态性生长性状
利用50K芯片数据分析中国11个地方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被引量:11
2016年
旨在构建我国绵羊群体遗传结构的精细图谱,为我国绵羊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提供依据。利用乌珠穆沁羊、湖羊、同羊、大尾寒羊、罗布羊、哈萨克羊、多浪羊、迪庆羊、青海臧羊、四川藏羊、西藏藏羊共计11个地方绵羊品种(资源)的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数据,应用NETVIEW、PCA、STRUCTURE、NJ树等方法对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珠穆沁羊与除罗布羊以外的蒙古系绵羊均有直接遗传关系,与罗布羊有间接的遗传关系。罗布羊与哈萨克系绵羊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哈萨克系的哈萨克羊与多浪羊存在较远的遗传关系。迪庆羊能够与藏系绵羊分离开,西藏地区藏羊能够与其他地区的藏羊分开,青海、四川的藏羊不能分开。结果提示,NETVIEW计算时间短,且基本能够反映史实,因而可以作为未来群体结构分析的工具;乌珠穆沁羊是此次试验选用的蒙古系绵羊中最古老的品种;蒙古系的罗布羊因混有哈萨克系绵羊的血统而与新疆地区的绵羊聚在一起;不同地区的藏羊存在着分化趋势,但分化并不严重。
袁泽湖王慧华胡师金朱才业赵福平张莉杜立新魏彩虹
关键词:绵羊
绵羊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2016年
为了探讨绵羊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aste receptor family 1member,T1R)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及其基因型在乌珠穆沁羊和湖羊群体中分布的差异性,试验采用DNA池直接测序及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中国蒙古系两个绵羊品种共172个个体T1Rs基因外显子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多态位点对T1Rs基因mRNA二级结构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个群体的T1R家族基因中筛查到9个SNPs。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有5个多态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在两个绵羊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TAS1R1基因上的SNP2,TAS1R2基因上的SNP4、SNP7和SNP8,TAS1R3上的SNP10,其中,SNP2、SNP7和SNP10为同义突变;SNP2和SNP10导致相应基因mRNA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的改变,而SNP7仅导致TAS1R2基因最小自由能发生改变;SNP4和SNP8为错义突变,分别导致TAS1R2蛋白质中第379位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和第701位苏氨酸变成蛋氨酸,且突变前后受体蛋白的二级结构均发生改变。
轩俊丽马晓萌袁泽湖胡师金王慧华魏彩虹赵福平张莉杜立新
关键词:绵羊多态性生物信息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