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构建我国绵羊群体遗传结构的精细图谱,为我国绵羊遗传资源的保存、利用提供依据。利用乌珠穆沁羊、湖羊、同羊、大尾寒羊、罗布羊、哈萨克羊、多浪羊、迪庆羊、青海臧羊、四川藏羊、西藏藏羊共计11个地方绵羊品种(资源)的Illumina Ovine SNP 50K芯片数据,应用NETVIEW、PCA、STRUCTURE、NJ树等方法对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珠穆沁羊与除罗布羊以外的蒙古系绵羊均有直接遗传关系,与罗布羊有间接的遗传关系。罗布羊与哈萨克系绵羊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哈萨克系的哈萨克羊与多浪羊存在较远的遗传关系。迪庆羊能够与藏系绵羊分离开,西藏地区藏羊能够与其他地区的藏羊分开,青海、四川的藏羊不能分开。结果提示,NETVIEW计算时间短,且基本能够反映史实,因而可以作为未来群体结构分析的工具;乌珠穆沁羊是此次试验选用的蒙古系绵羊中最古老的品种;蒙古系的罗布羊因混有哈萨克系绵羊的血统而与新疆地区的绵羊聚在一起;不同地区的藏羊存在着分化趋势,但分化并不严重。
为了探讨绵羊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aste receptor family 1member,T1R)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及其基因型在乌珠穆沁羊和湖羊群体中分布的差异性,试验采用DNA池直接测序及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中国蒙古系两个绵羊品种共172个个体T1Rs基因外显子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多态位点对T1Rs基因mRNA二级结构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个群体的T1R家族基因中筛查到9个SNPs。独立性卡方检验显示有5个多态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在两个绵羊群体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TAS1R1基因上的SNP2,TAS1R2基因上的SNP4、SNP7和SNP8,TAS1R3上的SNP10,其中,SNP2、SNP7和SNP10为同义突变;SNP2和SNP10导致相应基因mRNA二级结构和最小自由能的改变,而SNP7仅导致TAS1R2基因最小自由能发生改变;SNP4和SNP8为错义突变,分别导致TAS1R2蛋白质中第379位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和第701位苏氨酸变成蛋氨酸,且突变前后受体蛋白的二级结构均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