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大新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综合征
  • 1篇代谢
  • 1篇心绞痛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脏
  • 1篇心脏X综合征
  • 1篇血管
  • 1篇炎症
  • 1篇氧自由基
  • 1篇营养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诊治
  • 1篇诊治进展
  • 1篇治疗肿瘤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生物材料
  • 1篇衰竭
  • 1篇顺磁性

机构

  • 5篇扬州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篇王大新
  • 1篇王大新
  • 1篇顾健
  • 1篇李慧
  • 1篇黄山

传媒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华心力衰竭...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年
纤维化通常被认为是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产物。机体受到病理刺激损伤后,组织将开始自我修复,及时高效地替换死亡或受损的细胞,这一修复机制是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之一。修复过程通常分为再生阶段和纤维增生阶段。首先当细胞受损后,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替换,防止损伤持续;其次正常的实质组织可被结缔组织所取代。最初的修复往往是有益的,但一旦失控,愈合过程就会变成病理性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外基质重构和永久性瘢痕组织的形成[1]。当纤维化发生在重要组织器官时,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纤维化疾病已占到发达国家总死亡率的45%,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这两种药物被批准在几个国家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2]。因此,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有效药物仍十分匮乏,亟需探索纤维化发生的新机制,筛选有效的治疗靶点并研发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左帮芸马紫微宁栋王大新王大新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纤维化器官
Takotsubo综合征相关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2年
越来越多研究提示,Takotsubo综合征(TTS)是导致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病因,但是目前关于TTS导致心衰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将介绍TTS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从炎症免疫循环,代谢异常及线粒体功能障碍三个方面阐述TTS导致心衰的可能机制。
蒋巧会邓敏杨鑫泉王媞宁栋余星雨王大新
关键词: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炎症能量代谢
GKT137831降低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来缓解阿托伐他汀所致的骨骼肌糖摄取下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 探讨GKT137831对阿托伐他汀干预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阿托伐他汀干预骨骼肌C2C12细胞48 h。采用CCK-8方法分析阿托伐他汀对骨骼肌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阿托伐他汀干预后NADPH氧化酶4(Nox4)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托伐他汀对骨骼肌细胞糖摄取及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的影响。予Nox4抑制剂GKT137831共培养,分析阿托伐他汀对细胞糖摄取及ROS水平的影响。 结果 阿托伐他汀干预骨骼肌细胞48 h后, C2C12细胞糖摄取能力下降、ROS增加,予GKT137831后可缓解糖摄取下降及ROS增加。CCK-8实验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干预细胞48 h对细胞活力无影响。阿托伐他汀干预C2C12骨骼肌细胞后Nox4表达增加。 结论 GKT137831通过降低ROS水平来缓解阿托伐他汀所致的骨骼肌糖摄取下降。
张荣杨鑫泉熊婷唐姗艾可青钟红艳毛永清王大新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活性氧自由基糖摄取
心脏X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临床上部分病人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结果却提示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病人,这类疾病多称为"X综合征",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其发病机制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反应、雌激素缺乏、神经精神因素等多种说法,诊断有C反应蛋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尿酸浓度等相关参考指标及现阶段的诊断标准,治疗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及精神因素治疗等非药物治疗,现对其作一综述。
黄山王大新
关键词:X综合征微血管心绞痛
超顺磁性纳米颗粒治疗肿瘤的应用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背景:近年来纳米颗粒在肿瘤热疗、基因载体研究、靶向药物治疗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纳米颗粒载药系统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又一突破口。目的:对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在医学领域特别是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概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01/2009-10),以"Superparamagnetic,Nanoparticles,Targeting"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2005-01/2009-10),万方数据库(2005-01/2009-10),以"磁性、纳米颗粒、靶向"为检索词。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23篇关于磁性纳米颗粒靶向作用的文献,中文24篇,英文108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超顺磁性纳米颗粒是指具有磁响应性的纳米级粒子,其直径一般小于30nm,当磁性纳米粒子的粒径小于其超顺磁性临界尺寸时,粒子进入超磁性状态。超顺磁性纳米颗粒除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炎症肿瘤相关部位外,还可被广泛存在于肝脏、脾脏、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内皮吞噬系统(reticulo-eneothelialsystem,RES)的细胞所识别。研究发现经过表面修饰的载药纳米颗粒,可跨血脑屏障转运,其机制可能与血脑屏障的连接结构——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通过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有关。目前合成生物相容性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常用的合成生物相容Fe3O4磁性纳米颗粒的方法为共沉淀法。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具有靶向性,且四氧化三铁的晶体对细胞无毒,其作为基因载体及药物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对于外置磁场,如何全面的避开内皮吞噬系统的吞噬,防止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血栓的生成等尚存在不足。
李慧王大新顾健
关键词: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靶向生物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