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兰兰

作品数:4 被引量:19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空间结构
  • 2篇城市
  • 2篇城市空间结构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人口
  • 1篇社会和谐
  • 1篇土地发展权
  • 1篇土地发展权转...
  • 1篇中心城
  • 1篇就业
  • 1篇就业分布
  • 1篇空间结构演化
  • 1篇交易
  • 1篇多中心
  • 1篇多中心城市
  • 1篇发展权
  • 1篇拆迁
  • 1篇拆迁赔偿

机构

  • 4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王兰兰
  • 2篇孙铁山
  • 2篇陶然
  • 2篇李国平
  • 2篇汪晖

传媒

  • 2篇城市规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经济理论与经...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被引量:94
2012年
本研究应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实证刻画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空间分布演化,揭示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增长背景下,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北京都市区人口和就业分布都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郊区化,北京都市区人口次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并由近郊向远郊扩展,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趋势,但人口分散的空间范围还比较有限。与人口的分散化趋势不同,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仍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造成远郊就业次中心的影响不断被弱化,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有所降低。这说明北京都市区的单中心或强中心结构可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且人口的分散化和就业的向心集聚导致宏观面上人口—就业的空间失衡。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需要强化郊区次中心的集聚能力,同时注重人口—就业的平衡布局,这是未来北京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城市
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33
2013年
探讨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2008年,北京都市区共有5个就业次中心,已具备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集聚经济和交通可达性是解释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都市区的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就业次中心虽然形成但与城市中心区比较接近,整体上都市区内就业的分散化程度有限。同时,城市规划对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有引导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目前北京都市区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市域内分散集团的空间布局仍有差距,主要是远郊区就业次中心的发育相对缓慢。研究发现,地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会显著增加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可能性,说明服务业增长是北京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的重要机制。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宅基地拆迁赔偿的地域差异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用全国范围的调研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宅基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家庭总人口和村庄距城市的距离这4个因素对宅基地赔偿额有显著的影响,而建筑类型、建筑年份和家庭成员中是否有村干部或党员对宅基地赔偿额没有显著或稳定的影响。笔者同时发现,宅基地拆迁赔偿额在全国有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而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宅基地拆迁赔偿以及我国其他地区的实践,展示了较为成功的在土地农转用过程中引入用地者与土地所有者的谈判和市场机制的案例,为未来征地拆迁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方向。
王兰兰汪晖陶然
关键词:宅基地拆迁赔偿影响因素
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中国地方试验——背景、模式、挑战与突破被引量:71
2011年
在中国,土地发展权转移(TDR)在近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实践中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与美国等土地私有制国家相比,中国的TDR不是建立在个人对土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之上,而是地方政府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为突破土地指标管理模式对工业化、城市化中建设用地供应约束而采取的应对性方案;从操作模式上看,与西方土地发展权转移中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补偿不同,中国各个地区的土地发展权转移本质上还是在行政区域内由地方政府主导进行的,虽然从推进速度上比较高效,但也可能带来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和谐方面的一系列后果。
汪晖王兰兰陶然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转移社会和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