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彩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台州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肝炎
  • 2篇产妇
  • 2篇产后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疗法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免疫
  • 1篇血清免疫球蛋...
  • 1篇压力性
  • 1篇压力性尿失禁
  • 1篇乙肝
  • 1篇乙肝患者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孕产
  • 1篇孕产妇
  • 1篇失禁

机构

  • 4篇台州市中医院
  • 1篇台州市立医院

作者

  • 4篇李彩
  • 1篇彭赛蛟
  • 1篇张瑾
  • 1篇王建新

传媒

  • 2篇中国乡村医药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4763例孕产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调查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的感染率,了解孕产妇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和感染途径,并探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方法选取本院和市立医院2008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4 763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标志物,然后进行结果分析。抽取HBs Ag阳性孕产妇与同期HBs Ag阴性孕产妇各35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提取2组产妇的脐带血、产后3 d内的乳汁和唾液进行HBV DNA检验。结果城镇孕产妇HBs Ag阳性率为3.01%,明显低于农村孕产妇(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过疫苗接种的孕产妇HBs Ag阳性率为1.01%,明显低于未接受疫苗接种的孕产妇(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产妇不同年龄、不同民族间HBs 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血、母乳、唾液是母婴HBV DNA传染的主要途径。应对适龄妇女和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并采取适当措施切断母婴传播途径,以更好地保护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李彩章秀芳彭赛蛟王建新张瑾
关键词: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传染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产后复查发现的存在轻中度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并行超声检查观察治疗前后静息、Valsalva状态时的盆底裂孔面积、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8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FIQ-7、IIQ-7评分及尿垫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的盆底裂孔面积和膀胱尿道后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好于单用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功能。
项秀丽李彩金耀娟赵玲丹
关键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乙肝患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乙肝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本院确诊为乙型肝炎的患者,依诊断标准分为3组试验组:急性乙肝组88例,慢性乙肝组95例,慢性重型乙肝组9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比较分析各组结果。结果急性乙肝组IgG、Ig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的IgG、IgA、IgM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肝组的IgG、IgA、IgM水平较急性乙肝组与慢性乙肝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恶化组患者的IgG、IgA、IgM及TBIL水平较改善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患者的PTA水平较改善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监测对乙肝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估、判断预后等有重要意义。
李彩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
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生物电刺激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结构与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自然分娩产妇130例的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盆底肌训练)与观察组(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各65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产妇超声下的盆底结构[安静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Dr)、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r),压力状态下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Ds)、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s)、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盆底肌力,及盆底脏器脱垂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Dr、Ds均增加,Ar、Ds、As、UVJ-M均下降,观察组Dr、Ds大于常规组,Ar、As、UVJ-M小于常规组。盆底脏器脱垂发生率观察组为32.3%,低于常规组的56.9%;盆底最大收缩力、持续收缩力均高于常规组。结论自然分娩后两组的盆底结构和功能均造成了改变和损伤。与常规盆底肌训练相比,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结构及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项秀丽李彩
关键词:自然分娩产后盆底肌训练盆底结构盆底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