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电力
  • 4篇碳排放
  • 3篇低碳电力
  • 3篇
  • 1篇电动
  • 1篇电动汽车
  • 1篇电力系统
  • 1篇电网
  • 1篇信息通信
  • 1篇信息通信技术
  • 1篇用户侧
  • 1篇云计算
  • 1篇智能电网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通信
  • 1篇通信技术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汽车
  • 1篇燃煤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1篇电力规划设计...

作者

  • 5篇宋永华
  • 5篇胡泽春
  • 5篇李保卫
  • 2篇王广辉
  • 1篇杨俊
  • 1篇方晓松
  • 1篇蔡宇

传媒

  • 4篇电网技术
  • 1篇中国能源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电动汽车碳排放区域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本文考虑了区域电源结构差异和跨区输电问题,从能源发展战略、国际碳减排框架和评价指标公平性等方面重新界定电动汽车低碳性评价框架,提出分区域、按电力消费来源评估电动汽车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我国电动汽车低碳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建议我国在电动汽车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电力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结合未来电源布局和跨区电力流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地区电动汽车发展规模、优先次序和补贴扶持力度。
宋永华李保卫胡泽春
关键词:电动汽车碳排放气候变化电力系统
电力碳排放区域分摊的原则与模型被引量:50
2012年
电力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其碳排放产权的合理界定是区域减排合作的基础。针对电力跨区输送的碳排放产权界定问题,考虑电力供应的社会贡献和环境代价,提出了以公平性为基础的分摊原则。基于电力市场下潮流追踪思想,建立了碳流追踪数学模型。该模型通过追溯受电区域的电力来源进行碳排放产权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促成区域减排合作、促进能源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述碳排放分摊原则和模型同样适用于电力碳交易市场,有利于从用户侧激励电力节能减排的实施。实际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王广辉
关键词:低碳电力
未来智能电网控制中心面临的挑战和形态演变被引量:33
2011年
回顾了电网控制中心的发展历程,结合电力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智能电网控制中心面对的3方面挑战,多样化能源和多元化资源、更灵活的市场与精细化的调控管理、产业融合与低碳发展。从信息流的角度探讨了未来智能电网控制形态的演变,认为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是新型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
王广辉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
燃煤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6
2013年
煤电是我国电力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机组碳排放指标是实施低碳规划和运行的基本依据。考虑我国燃煤电厂数据的可获得性,提出基于物料平衡的燃煤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该方法兼顾宏观统计的易操作性和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将宏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与微观规划运行指标相统一,可提高部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精度,并为低碳电力系统在规划运行中落实减排指标提供基础数据。某电厂实际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表明机组煤耗不决定其碳排放序位。
蔡宇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赵永林
关键词:低碳电力温室气体清单
用户侧电力碳排放强度的评估原则与模型被引量:27
2012年
针对电力碳足迹评估问题,借鉴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评价思路,提出基于潮流追踪理论的用户侧电力碳排放强度评估模型。模型追溯负荷有功源头,计入传输损耗,按电力来源属性评估其清洁程度,使碳排放分析覆盖电力系统运行的各主要环节,而电力设施建设和燃料供应过程不包含在内。评估结果反映了电力消费的间接环境影响,有利于用户了解并管理其碳足迹,可为用户所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及成本提供合理依据,并有利于提高用户响应清洁能源消纳的积极性。仿真算例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方晓松杨俊
关键词:低碳电力碳排放强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