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倩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切变
  • 3篇飑线
  • 3篇飑线过程
  • 3篇雷达
  • 3篇垂直切变
  • 2篇低层
  • 2篇雷达观测
  • 2篇值模拟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模式
  • 1篇同化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湿度
  • 1篇资料同化
  • 1篇雷达资料
  • 1篇雷达资料同化
  • 1篇降水
  • 1篇WRF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作者

  • 4篇曹倩
  • 3篇张述文
  • 3篇叶丹
  • 2篇杨茜茜
  • 1篇刘源
  • 1篇曹帮军
  • 1篇李少英

传媒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国家级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武汉探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借助WRF模式,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湖北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环境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和强对流不...
曹倩杨茜茜叶丹
关键词:飑线
文献传递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国家级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武汉探空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借助WRF模式,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湖北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环境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和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飑线形成阶段,系统内存在左、右2条强对流回波带。对不断发展增强的左支回波带进一步模拟发现:初期,环境风垂直切变较弱,飑线前部强不稳定能量是飑线新生单体不断发展加强的主要原因;此后,不稳定能量逐渐释放,垂直于飑线系统水平动量的垂直逆梯度输送使得与飑线发展方向平行的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增强,为飑线发展提供动力条件。在飑线发展过程中,新生单体不断在对流区前沿触发加强以及对流单体合并与增长使得飑线系统得以长时间维持,而成熟单体减弱为后方的层状云降水区,正是单体的生消交替保证飑线系统向前传播。
曹倩杨茜茜叶丹张述文
关键词:飑线
超强不稳定和弱切变环境下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资料同化与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及其3DVar同化系统,对武汉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循环同化,并结合NCEP FNL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雷达回波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湖北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环境条件分析和同化研究。探空显示:此次飑线发生在超强不稳定和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中。雷达回波表明:系统内存在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两条回波带,前一条为飑线主体,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缓慢移动;后一条的西北段快速减弱,而东南段逐渐与前一条合并。利用同化雷达资料后的模式预报场诊断分析表明:初期,虽然动力抬升条件不利于单体的新生和发展,但强不稳定能量却为其提供了强热力抬升条件;在发展期,低层风垂直切变和冷池虽然向有利于飑线发展的方向演变,但强度仍然较弱,而不稳定能量仍起主要作用,飑线是在不断增强的动力抬升和强热力抬升共同作用下逐渐成熟;后期,环境中不稳定能量大减,冷池强度也明显强于低层风垂直切变,动力和热力条件均不利于飑线进一步维持,飑线衰亡。
曹倩张述文曹帮军叶丹邱学兴
关键词:资料同化飑线
基于WRF中国境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的诊断被引量:1
2018年
借助中尺度模式WRF,以粗分辨率GLDAS资料统计出的强耦合2000年和弱耦合2005年夏季为代表时段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周时间尺度内,土壤湿度-降水耦合强度在时间尺度为6 h时最强,除部分区域外,耦合强度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较强耦合区基本位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中南部等,与统计结果一致.2000年夏季耦合强于2005年,但强耦合出现的月份以及空间分布均不固定,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始终为中国夏季土壤湿度-降水共同强耦合区.由于时空分辨率的增加,发现一些零星分布的较强耦合区,而GLDAS统计结果中并没有出现.
刘源张述文张述文李少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