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超男

作品数:1 被引量:1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有机质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 1篇洱海
  • 1篇沉积物

机构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作者

  • 1篇焦立新
  • 1篇王圣瑞
  • 1篇杨苏文
  • 1篇赵海超
  • 1篇崔超男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洱海沉积物有机质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9
2013年
对有机质不同组分〔TOM(总有机质)、ASOM(土壤活性有机质)、LFOM(轻组有机质)和HFOM(重组有机质)〕在洱海沉积物表层和垂向的空间分布、来源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洱海表层沉积物中w(TOM)在25.7~148.9 gkg之间,w(ASOM)在4.4~62.5 gkg之间,w(LFOM)在0.2~4.2 gkg之间;w(TOM)和w(ASOM)空间分布趋势为北部湖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西部湖区高于东部湖区;w(LFOM)分布趋势为南部湖区>中部湖区>北部湖区;洱海沉积物各组分有机质均为表层富集,而在8~30 cm基本稳定,有机质组分活性越强,其富集速率越大.湖心平台沉积物中TOM富集速率最大,北部湖湾沉积物中ASOM富集速率最大,中部湖区LFOM富集速率最大.与长江中下游湖泊相比,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高、活性强、矿化程度低;与滇池相比,其表层富集速率较低.北部三江和西部十八溪是洱海有机质的主要外源,退化的沉水植被是其主要内源.水生植物残体沉积和人类活动等是影响洱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杨苏文崔超男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有机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