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勇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电气工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推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量:1
- 2024年
- 将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提升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有意义和必要的。该文以河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革新为例,结合省级重点学科的实际建设情况,对原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补充,从制度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十六项具体措施。通过2018—2021年的改革结果跟踪调研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取得良好的创新效果。
- 杜文风贺东青周志勇朱黎明
- 关键词:重点学科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土木工程
- 杆件P-δ效应对单层网壳极限承载力影响研究
- 目前单层网壳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过程中未考虑单杆失稳(P-δ效应),造成所计算出的极限承载力与实际极限承载力不符,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单元模拟的方法并详细研究了单根杆件失稳对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通过一跨度为40m的Keiwit...
- 杜文风周志勇喻福东孙志飞
- 关键词:单层网壳结构极限承载力
- 大跨度膜结构风压分布的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被引量:4
- 2011年
- 为确定浙江工商大学体育场屋盖结构的风压分布,进行风洞试验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缩尺比为1∶200的有机玻璃模型,在建筑串联回流式风洞中的大试验段进行了风洞试验,测得对应24个方向角的结构表面各点风压系数,采用标准k-ε,重正化群k-ε,可实现的k-ε和RSM四种湍流模型对屋面风压系数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月牙形屋面的风压分布主要以吸力为主,迎风边缘及突出部位的风压系数较大,而在低凹处及尾流区域较小.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采用的四种湍流模型结果差异不明显.
- 杜文风周志勇高博青
- 关键词:风洞试验数值模拟风压系数
- 混凝土偏应力循环拉-压加载的梨形双面模型
- 2022年
- 目的研究混凝土在复杂三轴循环载荷下的动力本构模型,为探求混凝土结构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与破坏规律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在梨形边界面模型的框架下,针对混凝土在应力偏平面上的三轴拉-压加载情况,提出一个细化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加载面和一个形状相似的边界面,采用非相关流动法则,通过加载面和边界面在应力空间的演化来描述混凝土在加卸载作用下的循环塑性、损伤、变形累积的特性。结果运用模型对混凝土试块在偏平面上的两种循环加载情况—沿着拉伸-压缩方向以及仅沿着压缩方向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预测,得到的广义剪应变-平均应变关系曲线和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与试验曲线的变化规律相同。结论该模型模拟的应力-应变曲线比较合理,能够反映滞回曲线形状和面积的变化情况,能够描述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下降段,能够表现出混凝土的剪胀特性。
- 张静温森周志勇
- 关键词:边界面模型偏平面循环加载剪胀
- 动态多稳态压电风能俘能结构设计与实验验证被引量:1
- 2019年
- 传统的线性颤振式风能俘能结构在变风速环境下转换效率不高.针对此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动态多稳态颤振式压电俘能结构,可在较宽的风速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电压输出.该结构在悬臂梁自由端有一矩形平板和一永磁体,并在梁自由端附近放置两个固定永磁体,磁铁间的磁吸力使结构具有两个静态稳定平衡位置和一个动态稳定平衡位置.为了验证所提出结构的优越性,加工了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风速下风能转换效率的研究.发现当风速较小时,该结构具有双稳态特性;而当风速较大时,结构会出现新的稳定位置,变为三稳态系统.利用这种动态多稳态特性,可在很宽的风速范围内实现阱间跳跃并伴随高电压输出.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动态多稳态结构,当风速在2.0 m/s-7.5 m/s区间变化时,能够激发并保持阱间跳跃,甚至相干共振.因此,该结构可在宽风速阈环境下保障电能的高效输出.
- 周志勇周志勇秦卫阳朱培朱培吴亦源
- 关键词:颤振
- 基于涡激振动的压电风能收集器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便携式医疗设备的迅速发展,如何为这些独立设备提供可靠、清洁和自给的能源成为其发展的关键.传统的化学电池不仅寿命有限,而且庞大的电池数量带来了高昂的维护成本,废弃后的电池还会给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负担.自然环境中风能分布广泛、储藏量大且无污染,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将风能转换为电能是目前能源利用的重点.然而,涡轮风力发电机投资巨大、对风场要求高、占地面积大、维修困难,同时产生的噪声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如何利用新材料和简单结构实现低速风能的高效收集正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基于涡激振动的微型风能收集器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风能收集技术之一,有望实现分散分布的无线传感器自供电.文章从涡激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效率提升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涡激振动能量收集器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钝体形态优化、非线性特性引入、多风向风能收集结构设计和混合风能收集器设计等增强方案对涡激振动风能收集器性能的影响,为高性能涡激振动能量收集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对涡激振动风能收集器面临的关键问题与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黄浩博曹迪周志勇杜文风
- 关键词:涡激振动钝体压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