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冉冉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西红花
  • 4篇西红花苷
  • 4篇合成生物学
  • 4篇红花
  • 3篇原核表达
  • 3篇原核表达载体
  • 3篇生物合成
  • 3篇西红花酸
  • 3篇开放阅读框
  • 2篇生物转化
  • 2篇糖基转移酶
  • 2篇转移酶
  • 2篇黄酮
  • 2篇活性
  • 1篇丹参
  • 1篇丹参酮
  • 1篇氮氧化物
  • 1篇冬花
  • 1篇乙醛
  • 1篇乙醛脱氢酶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教育部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10篇高冉冉
  • 7篇徐志超
  • 6篇宋经元
  • 3篇孙迪安
  • 3篇郜昭慧
  • 2篇乔月
  • 2篇董欣然
  • 2篇胡宏秀
  • 1篇辛天怡
  • 1篇王瑀
  • 1篇斯建勇
  • 1篇廖永红
  • 1篇闵伟红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参与西红花苷合成的糖基转移酶GjUGT94E13和GjUGT74F8的筛选鉴定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了栀子中催化西红花酸生成西红花苷的两个糖基转移酶UGTs(GjUGT94E13和GjUGT74F8)、及其二者的编码基因与功能。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栀子糖基转移酶GjUGT94E13和GjUGT7...
宋经元浦香东徐志超高冉冉
文献传递
菌株Umbelopsis isabellina对积雪草酸的微生物转化
[背景和目的]积雪草酸是存在于多种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抑郁、神经保护等而备受关注.生物转化是通过微生物的酶系进行的催化反应,它具有区域及立体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等特...
郜昭慧董欣然高冉冉孙迪安
一种参与西红花酸合成的乙醛脱氢酶编码基因的筛选鉴定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了参与栀子西红花苷生物合成途径中西红花酸合成的乙醛脱氢酶GjALDH2C3、其编码基因及其功能。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栀子乙醛脱氢酶GjALDH2C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以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本发...
宋经元浦香东徐志超高冉冉
文献传递
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丹参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mCYP71AU66的筛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以丹参基因组及全长转录组数据库为基础,对丹参酮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进行预测,进一步推进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方法:结合丹参中CYP450s的系统发育鉴定丹参CYP71clan成员,采用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等;克隆候选基因并进行理化特性和蛋白结构等分析。结果:从丹参基因组注释到161个CYP71clan成员,分为16个家族,其中CYP71家族成员有64个,数量最多且结构域保守。转录组表达分析显示CYP71clan中36%的基因高表达(FPKM> 10)。克隆到基因SmCYP71AU66全长1503bp,编码500个氨基酸,在丹参根的周皮部位显著高表达,符合丹参酮在丹参体内的分布规律,预测该基因是丹参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结论:本研究为丹参酮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提供参考。
于浩滢高冉冉徐志超闵伟红
关键词:丹参酮生物合成
西红花苷生源途径解析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1年
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具有显著的抗疟疾、抗肿瘤、抗病毒感染等作用.珍稀名贵中药西红花的活性成分为西红花苷,属于脱辅基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活性.西红花苷资源匮乏、价格高昂,极大限制其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本文从西红花苷的化学表征、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展示了西红花苷的光谱学和质谱学特征,阐述其完整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介绍了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5种西红花苷的最新突破.据此,进一步提出开展不同物种西红花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进化机制、合成生物学关键技术探索和条件优化等研究,以推动西红花苷工业化生产及新药研发,为西红花苷来源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浦香东徐志超高冉冉高冉冉
关键词:西红花苷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生物学西红花栀子
淡紫青霉ACCC31890对纤细薯蓣皂苷的生物转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淡紫青霉菌对纤细薯蓣皂苷的生物转化,分离鉴定转化产物并进行药理活性探讨。方法:使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转化产物,依据质谱(MS)、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并对产物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的研究。结果:从转化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三个依次脱糖基产物,分别为5R-spirost-5-ene-3-ol-O-β-D-Glucopyranoside-(1→3)-β-D-Glucopyranosyl(1),延龄草苷(2)和薯蓣皂苷元(3),转化率分别为1%,1%,45%;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三种转化产物对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NO,IL-6和MCP-1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活性随着糖链的逐步水解有所增加,以终产物薯蓣皂苷元的抗炎活性最强。结论:淡紫青霉菌转化纤细薯蓣皂苷得到薯蓣皂苷元的产率较高,糖基的数量对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抗炎活性有着一定的影响。
高冉冉郜昭慧董欣然胡宏秀乔月孙迪安
关键词:生物转化抗炎活性
大田不同水分条件对蒙古黄芪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水分条件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为研究蒙古黄芪品质提升及代谢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胁迫(A1)、重度干旱胁迫(A2)3个不同处理,考察了不同水分胁迫下蒙古黄芪的株高、根长、商品根长、根鲜重等性状,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蒙古黄芪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轻度干旱胁迫时,黄芪株高较对照组降低7.60%、但根长提高11.23%,根鲜重提高26.07%,商品根长提高10.40%;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株高、根长、商品根长、根鲜重较对照组均降低,分别为13.67%、12.60%、17.05%、5.5%;HPLC结果显示轻度干旱胁迫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比对照组高11.74%;重度干旱胁迫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比对照组低19.93%。而在干旱胁迫下毛蕊异黄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大。结论:轻度干旱胁迫能够有效促进黄芪幼苗生长并提高黄芪药材品质,为蒙古黄芪规范化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胡娅婷徐志超田亚高冉冉贺京辛天怡浦香东王瑀刘霞宋经元
关键词:蒙古黄芪干旱胁迫次生代谢物毛蕊异黄酮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参与西红花苷合成的糖基转移酶GjUGT94E13和GjUGT74F8的筛选鉴定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了栀子中催化西红花酸生成西红花苷的两个糖基转移酶UGTs(GjUGT94E13和GjUGT74F8)、及其二者的编码基因与功能。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栀子糖基转移酶GjUGT94E13和GjUGT7...
宋经元浦香东徐志超高冉冉
文献传递
基于UPLC-MS/MS同时测定款冬花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的含量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15个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s,PAs)及其氮氧化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完成15批不同来源的款冬花样品的含量测定。从而初步了解不同来源款冬花中PAs的分布现状,为药材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3. 0 mm×150 mm,1. 8μm),流动相为含0. 05%甲酸和2. 5 mmol·L-1甲酸铵的水溶液(A)以及含0. 05%甲酸和2. 5 mmol·L-1甲酸铵的甲醇(B),梯度洗脱,流速0. 4 m L·min-1,进样量2μL,柱温40℃。采用Agilent 1290-6470 QQQ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离子化模式为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利用外标法计算药材样品中所测成分的含量,通过计算不同成分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对样品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分离度良好,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样品测定结果表明,15批药材均含有PAs及其氮氧化物,且所含PAs种类基本相同。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是款冬花中最主要的PAs类成分。药材款冬花中不同PAs的含量与分布有较大差异。结论:款冬花中普遍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及其氮氧化物,且以具有显著肝毒性的克氏千里光碱为其中最主要种类。针对PAs的含量测定为确保款冬药材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乔月陈丽华胡宏秀高冉冉郜昭慧斯建勇廖永红孙迪安
关键词:款冬花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氮氧化物
基于多组学的黄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1年
黄芩作为大宗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在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治疗中作用显著.黄芩主要活性成分为一类特殊的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芩属之外的物种中罕见,其生物合成途径及体外合成生物学研究是国际关注热点.中药黄芩基原植物存在野生资源短缺、人工栽培种质退化、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可从分子层面揭示药用植物遗传信息及活性成分合成和调控机制,推动中药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芩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黄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鉴定、转录因子的调控研究及黄芩苷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体外生产,并提出未来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基因组辅助育种、黄芩生长发育及活性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活性成分体外合成产率优化等,为有效解决黄芩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及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高冉冉徐志超浦香东宋经元
关键词:黄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