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晓萍

作品数:2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5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美学
  • 4篇伦理
  • 3篇审美
  • 3篇戏曲
  • 3篇伦理学
  • 2篇艺术
  • 2篇中国古典
  • 2篇中国古典美学
  • 2篇生活美学
  • 2篇美学观
  • 2篇古典
  • 2篇古典美
  • 2篇古典美学
  • 1篇代际传承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艺
  • 1篇当代文艺理论
  • 1篇道德
  • 1篇多德
  • 1篇新语

机构

  • 20篇山西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梁晓萍
  • 1篇梁晓萍
  • 1篇赵秀红

传媒

  • 3篇中国文艺评论
  • 3篇艺术学界
  • 2篇民族艺术研究
  • 2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理论界
  • 1篇艺术百家
  • 1篇美育学刊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外国美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骥德“法与词两擅其极”之戏曲美学观
2017年
王骥德'法与词两擅其极'的美学思想兼顾戏曲的舞台性与文学性,既主张'合律依腔',使戏曲达到流转、整严之美;又主张真情与浓淡相宜之词采,使曲词具有本色之美;是王骥德对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及其美学思想的有效接续,又体现了王骥德对于'曲诗一体'之传统诗学戏曲观的大胆突破。这一美学思想既具有超越性,摆脱了前人重案头而轻舞台的褊狭理解;又具有开启性,启发了后人尤其是王国维对于戏曲本体特性的理解;还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学人最为可贵的辩证思维及其不畏学术权威、不就亲友而公允执辩的学术态度。
梁晓萍
关键词:王骥德曲律美学观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蕴探赜——基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思考被引量:2
2020年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一个核心话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基于我国繁荣富强与社会稳定和谐现状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对美好生活内涵的界定却因或存而不论或泛泛而谈而依然模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着力探讨了美德与幸福的内在关联,建设性地提出实践智慧的理论,创造性地联结人类智慧与人类实践,延展性地思虑美好生活的内蕴以及人类如何生活得更好。以中国人民的道德实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根基,立足于现实国情,借鉴亚里士多德有关美德、幸福、实践智慧的伦理学思想,将可帮助人们厘清“美好生活”的内蕴,使其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摒弃功利之心,培养良善道德,并积极践行实践智慧,方得真正之美好生活。
梁晓萍张宏博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艺术美育的生成及其在消费时代的作为被引量:2
2019年
艺术生成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无论是因其与"美"的紧密关联,还是通过艺术惯例的指认,之所以被冠名为"艺术",均因其符合人们对于艺术这一家族的整体期待。艺术与美育的结缘与艺术发展有关,更与人类自身感性完善的迫切需求有关。消费时代的艺术美育承载着弱化人类欲望、完善人的感性、关注异项美感和激励主体精神等诸多功能。
梁晓萍
关键词:艺术美育
“技”“艺”之美与庄子的审美主体观被引量:3
2018年
"技""艺"是庄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对此进行了形象而具体的论证。"技"和"艺"是实现美的两个必要因素,其中"技"是基础,是通过刻苦练习而达到的一种熟练的技巧,但对"技"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机心"的产生,从而影响审美主体对"道"的把握,"技"的这种局限性限制了美的创造。"艺"在美的创造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审美主体在拥有熟练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忘我"而实现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使审美主体克服主客二分认识模式的局限,抵达"以天合天""与道同流"的境界;也只有在这种"艺"的境界上,摒除机心的束缚,审美主体才能发现"天地之大美"的真容,从而完成美的创造。庄子对于"技"及"艺"与审美主体的理解,对今天的"美"的创造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尤其可以有效校正消费时代审美主体的思维片面性。
梁晓萍张晋旗
关键词:庄子机心忘我审美主体
为美德伦理学正名——基于赫斯特豪斯对正确行为的论述
2021年
20世纪中叶重新回归人们视野的美德伦理学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尤其受到来自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两者关于知识合法性、道德相对主义、为行为提供指南等问题的指责。面对这些批评,赫斯特豪斯为美德伦理学进行正名,对正确行为进行论述,指出美德伦理学同样能够为行为提供指南,并进一步提出,在处理“不可解决的”道德困境时,美德伦理者表现的“道德残留物”是一种更具德性的反应;美德伦理学是一种可以与义务论、功利主义相抗衡的理论,它也能够为我们的道德生活做出指引。
梁晓萍徐瑶
关键词:美德伦理学
“好生活”的诗性表达——读努斯鲍姆《爱的知识》
2023年
哲学与文学虽各有侧重,但互为辩证。古希腊以来,“好生活”(良善生活)一直是道德哲学关注和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努斯鲍姆在其畅销作《爱的知识》中承继了《善的脆弱性》对“好生活”的探析,继以连贯蕴含的核心观念——叙事形式使得文学小说具有生成道德洞察力的独特能力——无疑突破了道德哲学研究长久以来的“一元论”的桎梏而趋向于“多元化”的路径。本文在对《爱的知识》之主要内容、逻辑结构以及核心思想等呈现与阔略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学术演进的理论向度出发,将努斯鲍姆以小说文本作为道德哲学分析进路与黑尔为代表的“普遍规定主义”理论批判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拓展了新的论证思路和论辩方式。
赵秀红赵秀红
关键词:文学文本伦理主题具象性
为“美好生活”立心——孔门儒学“文质观”的美学启示被引量:1
2021年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当前国人的主要生活目标,然社会上出现的“假精致”现象却折射出当代部分青年对“美好生活”表面化、形式化的误解。面对新问题,生活美学需要为“美好生活”立心,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导向。孔门儒学的“文质观”分别以个体人格和“礼”的完善为“质”“文”的主要内容,“文”以“质”为本,“质”因“文”而彰,这种理解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借鉴。以此为参照,“美好生活”的实现应关注以“学”与“思”的方式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非对特定器物的贪嗜。
梁晓萍陈恩诚
关键词:生活美学文质观
晋南家戏的演出现状与传承困境——以庄头村、柴家村、上市村为例
2020年
晋南家戏是晋南地区"以村为单位"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样式,以蒲剧为主要表演内容,以清唱与粉墨登场为主要表演形式。晋南家戏曾经是当地农村主要的娱乐方式,为丰富当地百姓精神生活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兴艺术样式的别样"吸睛",家戏呈现出日趋衰亡的态势,在场所、人员、资金、受众等多个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困境,拯救家戏的工作迫在眉睫。家戏现状及困境要求我们从改进家戏组织的条件、强化家戏的传承工作以及完善家戏的传播方式等方面保护之,传承之,发展之,各项工作落实好,家戏的绵延才得以可能。
梁晓萍王晋玲
关键词:传承
从“遗形之物”到“非遗宠儿”——“传统戏”价值的时代重构
2020年
在中国戏剧界,“传统戏”是一个外延丰富且具有历史差异化显现的关键词;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传统戏”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特指与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共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留下的各传统剧种的保留剧目。近代以来,“传统戏”在审美接受上经历过从被批判、价值重估到理性认知的复杂演进过程。写意性、歌舞性和程式化是“传统戏”在戏剧整体观念和戏剧表现上分别呈现出来的主要审美特征,无论是写意性的整体性审美追求,还是歌舞性、程式化的具体审美依凭,均因其能够在“隔”的艺术表现中抵达“不隔”的境界,从而让观众领略到特殊的艺术魅力;并因其丰厚的精神蕴藏和审美积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梁晓萍
关键词:传统戏写意性程式化戏曲研究
身体与世界的融通——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身体美学观被引量:4
2019年
魏晋时期,“身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往的身体观念被摒弃,新的身体观应时而现,《世说新语》是魏晋士人身体美学观的集中体现。魏晋士人将身体看作身心合一的结合体,进而思考身体如何与世界相处。在魏晋士人身体美学观念的背后,隐藏的实则是他们对于人生、世界和自我的思考,以及对于追求理想和回归现实的巧妙处理。魏晋士人的身体美学观不仅可以与西方身体美学观对话沟通,对中国当代身体美学观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它告诫人们缺乏感觉、单纯物质性的肉体并非真正的身体,人们应该通过身体体验身体自身的魅力和审美多样性,而不可仅使其成为一种获取超额利润的附庸和消费品。
梁晓萍姬宁宁
关键词:魏晋身体美学中国美学史身心合一《世说新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