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殿双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压强
  • 1篇脂蛋白
  • 1篇流场
  • 1篇剪切力

机构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作者

  • 1篇程红娟
  • 1篇王颖
  • 1篇吉强
  • 1篇谢明念
  • 1篇张美玲
  • 1篇李殿双

传媒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09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动脉硬化仿真模拟分析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叉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斑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谢明念程红娟李殿双吉强王颖张美玲
关键词:动脉硬化流场压强剪切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