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胜

作品数:4 被引量:7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遥感
  • 2篇干旱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水资源
  • 1篇地基微波辐射...
  • 1篇遥感监测
  • 1篇应急监测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水资源
  • 1篇作物
  • 1篇湄公河流域
  • 1篇微波辐射计
  • 1篇微波遥感
  • 1篇流域
  • 1篇积雪
  • 1篇海河流域
  • 1篇河流域
  • 1篇辐射计
  • 1篇干旱监测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世界银行集团

作者

  • 4篇常胜
  • 3篇吴炳方
  • 3篇闫娜娜
  • 2篇李强子
  • 2篇张飞飞
  • 1篇张立新
  • 1篇蒋玲梅
  • 1篇施建成
  • 1篇蒋礼平
  • 1篇张士昌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HJ-1A/B卫星在干旱应急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HJ-1A/B)的CCD和IRS数据,提出了针对这种新数据源的适用性应用方法,基于成熟应用的植被健康指数,对2010年3月湄公河流域发生的干旱进行应急监测,结果表明湄公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农田发生干旱,中国无论从旱情发生面积和干旱严重程度上都是最为严重的。着重分析流域上游中国境内的4个水电站的水面和水位的变化信息,探讨对下游干旱的影响,得出上游大坝建设与流域下游干旱并无直接关系的结论。进一步说明了环境与灾害卫星在干旱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将为我国乃至全球决策部门提供辅助支持信息。
闫娜娜吴炳方李强子常胜张飞飞张士昌
关键词:干旱监测湄公河流域
流域耗水平衡方法与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流域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水资源合理调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核心。本文基于遥感技术估算的蒸散,结合监测统计数据,提出了流域耗水平衡方法,以海河流域为例进行了2002年—2007年流域及子流域的耗水平衡分析,流域多年平均蓄变量为-62.3亿m3,其中农业生产是流域水资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占耗水总量的54.3%,年际变动范围较小(-5%—8%)。通过流域蓄变量变化和流域蒸散结构的分析,揭示海河流域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耗水控制和节水方案提出建议。
吴炳方闫娜娜蒋礼平常胜
关键词:遥感海河流域蒸散发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验证积雪微波辐射传输模型
2009年
积雪雪水当量参数是水文、气候、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型中非常重要的输入参数,积雪辐射理论模型可以模拟积雪物理参数与微波辐射的关系.因此,准确模拟积雪辐射信息,验证积雪辐射模型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改进的基于能量守恒的干雪微波辐射传输理论模型(DMRT-AIEM-MD),利用2008年3月24日黑河地区联合实验获取的地面测量数据以及车载辐射计18.7 GHz和36.5 GHz两个频率的辐射亮温值,考虑地形的影响,分析积雪辐射散射特性以及验证该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值与地面实测值吻合的比较好,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中国地区自然地表积雪辐射信号.分析了部分模型模拟值和地面实测值偏差的可能原因,该积雪区是多次堆积形成,积雪垂直剖面的密度、温度不规则变化可能会引起偏差.
常胜蒋玲梅蒋玲梅张立新
关键词:积雪微波遥感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被引量:54
2010年
利用国产环境减灾星多光谱、热红外数据以及美国中分辨率MODIS数据建立了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及其影响的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旱情遥感监测,利用环境减灾星多光谱数据和热红外数据构建旱情遥感综合指数监测西南地区的旱情;2)地表可用水资源遥感监测,主要利用2010年3月中旬及去年同期的多光谱数据,对位于云南、贵州、广西境内的三个典型水体的水面面积进行了动态监测,以评估地表水面面积及水位的变化;3)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通过农作物生长过程曲线分析各省(市)区的作物受旱情的影响过程,并利用耕地面积与遥感监测作物种植成数、分类成数,以及耕地受旱比例计算作物受旱面积,通过田间实验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受到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减产结果,确定不同旱情等级对应的粮食减产比例,计算各省(市)的冬小麦减产数量。结果表明旱情最严重区域在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南部和云南的中部与东北部,冬小麦、油菜、甘蔗等作物生长过程受到明显抑制,受旱面积分别达到9.13×105hm2、5.43×105hm2与9.00×105hm2,冬小麦产量损失达到8.3×105t,约占2009年四省市冬小麦总产量的13.7%、全国冬小麦总产量的0.8%和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16%,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云南和贵州的冬小麦减产分别达到48%和31%,对区域粮食供应影响较大。
李强子闫娜娜张飞飞常胜吴炳方
关键词:干旱地表水资源作物遥感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