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薇

作品数:10 被引量:227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整治
  • 3篇土地整治
  • 2篇遥感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耕地
  • 2篇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融合
  • 1篇遥感数据
  • 1篇整治项目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生物量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物量
  • 1篇碳排放
  • 1篇碳循环
  • 1篇土地利用功能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5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单薇
  • 9篇金晓斌
  • 9篇周寅康
  • 6篇刘晶
  • 4篇杨绪红
  • 3篇范业婷
  • 2篇张庶
  • 2篇杨晓艳
  • 1篇项晓敏
  • 1篇赵庆利
  • 1篇刘晶
  • 1篇滕芸
  • 1篇李锋
  • 1篇冉娜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发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估算被引量:9
2019年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杨绪红金晓斌项晓敏范业婷刘晶单薇周寅康
关键词:耕地开垦碳排放
面向多功能复合的耕地保护内涵拓展与管理模式初探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目的:解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机理,通过要素组合,探索并构建面向多功能复合的耕地保护模式。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是由核心保护内容、关键保护因子,以及相应的保护目标、保护内容、保护主体和保护措施等共同组成的综合体系;(2)依据主导因子不同可将耕地保护划分为资源压力型、经济驱动型和技术支撑型等主要保护模式;(3)使用突变级数模型,从耕地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状况、人力资源水平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耕地保护适用模式评价,可为区域耕地保护模式选取提供参考。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要素组合复杂,实践中需要考虑自身发展条件和保护潜力,因地制宜选取适宜保护模式,以促进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并有效发挥耕地多功能性。
冯丹玥刘晶单薇金晓斌
关键词:耕地保护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格局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5
2015年
该文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分析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格局特征,发现区域内资源环境格局存在"双向梯度",即自西向东的自然资源梯度和自东向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梯度。参考相关区域发展理论,借鉴欧洲莱茵河流域经济区发展模式,从空间联系和产业联系两种视角探究了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机制。空间联系角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分别提出了"梯度推进"、"点-轴开发"和"增长极"等三种发展模型,确保长江经济带不同层级的经济体都能融入资源优化配置洪流,实现联动发展;产业联系方面从宏观角度探讨航运、旅游两大产业带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机制,为空间联动发展机制提供补充。此外,该文还根据东中西部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提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最后,该文基于当前一些重要科研问题与成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合理建议。
岑晓喻周寅康单薇滕芸李锋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空间网格化估计被引量:18
2018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森林生物量是核算森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其数量及空间分布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重要参数。论文以中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以影响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高程、坡度)和植被因子(NDVI)为辅助,利用降尺度方法估算了1 km×1 km格网分辨率下的中国森林生物量,并从不同空间尺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物量总量约为13.56 Pg,平均生物量密度为65.3 t/hm2,各省森林生物量总量差异较大,总量较高省份主要集中于西南和东北内蒙古地区,其中西南地区(西藏、四川、云南)最高,为4.5 Pg,占总量的33%;东北内蒙古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次之,为3.58 Pg,占总量的26%;2)在省级尺度构建的森林生物量与相关影响因子的回归关系可用于栅格尺度下森林生物量的降尺度估算,多尺度验证分析表明网格化估算结果基本合理;3)中国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区域分异规律明显,大致以东北至西南为界,与水热条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生物量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新疆山区(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秦岭和东南武夷山等地区。
徐伟义金晓斌杨绪红王志强刘晶刘晶刘晶周寅康
关键词:生物量降尺度
农用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分析与核算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农用地整治项目作为一项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的结构、方式等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在显著改变土地利用活动的同时,也对区域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工程实施碳效应、土地结构碳效应、土地利用方式碳效应三方面对农用地整治的碳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宜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为例进行了测算。主要结论如下:1项目整治后,土地结构变化碳储量增加3 718t,工程建设净碳排放量约为6 830t,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年碳汇量增加5 459t;2项目区耕地碳储量增加11 071t,耕地面积增加是主要原因;3灌溉排水工程是影响碳排放量的最重要的工程类型,水泥、钢材和柴油等工程建设物资投入是促使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来源;4区域年净碳汇量增长显著,增幅为23.64%,主要源于耕地种植面积的增加和农业灌溉条件的改善。
张庶金晓斌杨绪红单薇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监测土地整治项目道路沟渠利用情况被引量:23
2018年
为客观监测和有效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建后利用情况,初步探讨利用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智能算法识别设施利用状态的可能性,该文选取典型项目,利用多旋翼无人机航拍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田间道路和骨干沟渠影像网格切片,通过BoW模型构建典型地物样本特征库基于样本纹理特征进行分类,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研究区骨干线状基础设施利用状况进行识别,并依据目视解译和实地勘察对识别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显示无人机遥感方法可以初步识别研究区基础设施建后利用情况;研究区田间道路病害和骨干沟渠淤塞情况识别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0%和70%;田间道路分类误差主要来自通行不畅与路面裂缝,骨干沟渠分类误差主要来自轻度淤塞;提高影像精度情况下,田间道路利用状况识别精度有所提升但不显著,骨干沟渠通畅状况识别精度无明显变化,模型对宽度2 m以下沟渠识别结果精度较差。研究表明,基于无人机遥感对土地整治项目基础设施利用情况进行自动分类识别具有可行性且效率较高,而监测精度有待于后期进一步提升。
顾铮鸣金晓斌杨晓艳杨晓艳赵庆利韩博单薇单薇刘晶
关键词:遥感土地整治基础设施
城市碳循环系统机制解析与核算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城市系统的碳排放受到城市能源消费、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开展城市碳循环系统机制解析与核算方法研究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城市外部碳循环系统和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碳循环系统的结构特征入手,对城市碳循环系统结构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碳核算的核算边界和核算因子,明确了城市碳核算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城市碳核算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旨在为城市碳核算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庶金晓斌杨绪红单薇周寅康
关键词:碳循环
1995-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协调性分析被引量:58
2019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可实现土地利用功能协调,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功能协调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分析框架,利用江苏省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5期遥感影像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三级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体系,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三角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解析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总水平提升减慢,其中生产、生活功能不同程度提升,生态功能明显下降。(2)生产、生活功能空间集聚不突出,生态功能的热点、冷点区域呈"Y"型集聚分布。(3)不同功能区功能协调性态势不一,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优化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程度较弱并持续恶化。建议江苏省在落实发展蓝图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重点开发区生活功能转型、Ⅰ类限制开发区生产功能转型策略,并严格落实禁止开发区的生态保护责任等差别化管理策略。
张晓琳金晓斌范业婷范业婷刘晶单薇
关键词:土地利用功能土地利用转型可持续发展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土地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被引量:42
2019年
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土地整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项目区尺度进行科学合理、客观直接、长期全面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模型,反演得到湿度、绿度、热度、干度指标以及RSEI指数,实现对项目区整治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湿度和绿度指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正向作用,而热度和干度指标起负向作用,且干度指标的影响最大;2)RSEI总均值在整治前、中、后分别为0.652、0.572和0.605;RSEI等级中的优良等级在整治前、中、后所占比例分别为78.73%、39.55%和63.29%;RSEI变差、不变和变好的比例分比为42.55%、46.25%和11.20%;3)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下降"的态势,表现为"整治期变差-恢复期变好-全过程变差"的总体特征,土地整治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扰动具有持续性,区域生态环境恢复与改善存在滞后期,在项目竣工5年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低于整治前。
单薇金晓斌孟宪素杨晓艳徐志刚顾铮鸣周寅康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遥感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江苏省土地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变化与耦合特征分析被引量:50
2019年
土地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简称"三生")功能的综合载体,对其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和耦合协调特征分析是土地利用冲突识别、国土空间优化配置等的重要基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基于"三生"功能内涵解析,采用多尺度融合数学模型,构建了集成行政单元和格网尺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5、2015年为研究断面,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江苏省"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土地利用生产和生活功能有较大提升,增幅分别为13.79%、21.72%,但空间差异显著,苏南各市县占比最高,苏中次之,苏北普遍较低;生态功能均有所下降,总减幅为6.03%;(2)江苏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类型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区、中级协调区、初级协调区、次级协调区和低级协调区5种类型;良好协调区和中级协调区均有所增加;初级协调区占比增加22.05%,且增幅最大;次级协调区占比减少33.91%,且减幅最大;低级协调区占比均最低。(3)江苏"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时空分布特征显著,苏南耦合协调水平最高,苏北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最大,省域总体从初级协调损益水平提升为初级协调同步水平。本研究实现了在区域层面进行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三生"功能评价,可为土地利用冲突识别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单薇金晓斌冉娜冉娜范业婷刘晶
关键词:多尺度融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