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大双

作品数: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泥炭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油气
  • 2篇正构烷烃
  • 2篇化学特征
  • 2篇凹陷
  • 2篇白云凹陷
  • 1篇多环芳烃
  • 1篇油气运聚
  • 1篇油气运移
  • 1篇原油
  • 1篇原油成熟度
  • 1篇源解析
  • 1篇运聚
  • 1篇运移
  • 1篇植被
  • 1篇损失量
  • 1篇盆地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卡尔加里大学
  • 2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7篇侯读杰
  • 7篇何大双
  • 4篇黄海平
  • 4篇张鹏辉
  • 1篇孙超
  • 1篇陈涛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湿地科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柱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系统地分析了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柱37个样品的脂类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组成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样品中检出的正构烷烃、正烷酮、正烷醛、正烷醇、脂肪酸和脂肪酸甲酯均由高碳数化合物构成,并具明显的奇碳或偶碳优势,GC-MS质量色谱图中甾类和萜类极性化合物呈现显著的高峰。根据泥炭分子地球化学分析,Mildred泥炭柱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原地堆积的高等植物,苔藓类、水生植物对泥炭有机质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其中松柏、杜鹃花科等木本植物、莎草科草本植物以及泥炭藓类是主要的成炭植物。萜类和甾类极性化合物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萜类化合物主要集中于剖面的上部,其形成与泥炭藓类植物存在联系;甾类化合物来源不具专属性,多与高等植物的输入有关,也可能是受微生物的改造作用而形成。
何大双何大双黄海平侯读杰
关键词:泥炭甾类萜类
白云深水凹陷高成熟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对白云凹陷采集的27个原油样品的芳烃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相对含量表明,原油母质具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特征,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根据萘系列、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布差异,优选有效的烷基萘、烷基菲、烷基二苯并噻吩成熟度指标,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原油总体属于成熟-高成熟原油,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可划分为A、B两类,A类原油的成熟度高于B类原油。还选用有效的成熟度参数探讨了白云凹陷油气运移规律,如三甲基萘比值,该参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沿白云主洼中心向周围运移,且邻近番禺低隆起,运移方向由西向东,即沿着成熟度由高到低方向运移。
何大双侯读杰孙超施和生朱俊章
关键词: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原油成熟度油气运移白云凹陷
白云深水凹陷成藏体系划分与成藏模式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对白云深水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断裂展布、沉积和构造等地质要素,以成藏体系划分原则为理论依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2大类,其中,北部番禺低隆起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N1,N2,N3和N4共4小类,东部流花—荔湾带成藏体系可进一步分为E1,E2和E3共3小类。根据沉积环境、油源、原油成熟度、油气运聚主导因素等,总结出白云深水凹陷各成藏体系特征,并提出3种具有代表性的成藏模式,即开放式、封闭式和复式成藏模式。其中,开放式成藏模式的断裂非常发育,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封闭式成藏模式的油气演化达到高成熟阶段,已热裂解成天然气,断裂、构造脊和砂体是其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复式成藏模式为晚期断裂、底辟带和构造脊共同控制油气成藏,其油气演化程度较高,已热裂解成天然气。北部番禺低隆起带N2,N3,N4成藏体系和东部流花—荔湾带E2,E3成藏体系均为有利油气运聚区。
何大双侯读杰施和生朱俊章张鹏辉
关键词:成藏体系成藏模式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原油气洗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白云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同时产出一定量轻质原油和凝析油.其天然气成熟度高于原油的,具有油气同源不同期、早油晚气的特征,后期充注的天然气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气洗分馏改造,导致原油轻组分正构烷烃大量损失并形成次生凝析气藏.基于全油气相色谱数据,计算原油正构烷烃损失量,研究白云凹陷原油气洗作用强度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多具有气洗分馏作用残留油特征,原油气洗作用主要发生在珠江组储层,且东部流花—荔湾构造带气洗的广度和强度大于北部番禺低隆起构造带的;东区LH3构造正构烷烃损失量最大,达到90%以上;北部番禺低隆起构造带气洗程度差异较大,与该区断裂发育程度及与油气源距离有关.该结果为寻找富含轻质烷烃、贫芳烃的凝析油气藏提供指导.
陈涛侯读杰米巨磊何大双施和生朱俊章
关键词:白云凹陷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泥炭脂类分子记录的古气候信息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泥炭中脂类分子化合物的分布与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采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东北部阿萨巴斯卡地区的JPH4、Mildred和McMurray泥炭柱样品中的脂类分子进行测定。根据正构烷烃、正烷酮、甾类和萜类等分子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近千年来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现代暖期以来(1990年以来),区内大范围的锈色泥炭藓发育,指示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现代暖期早期(1900年以来),陆源高等植物和狭叶泥炭藓共存于干-湿交替的气候环境下;JPH4泥炭柱记录了小冰期期间寒冷干旱的气候环境,该时期莎草科等陆生维管植物发育;上述结论与前人记录的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发育的锈色泥炭藓种类特殊,多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具有C31正构烷烃优势分布,ACL、Paq、C23/(C27+C31)正构烷烃指标能够有效表征植被输入特征和气候变化。正烷酮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正烷酮指标CPI-ket、ACL-ket和(K23+K25)/(K27+K29+K31)有效地记录了泥炭沉积时期气候的演变过程。甾类、萜类化合物的丰度明显高于直链烷基类化合物,γ-内酯/生育酚、C29甾酮/C29甾醇、甾醇/甾类化合物等指标能够初步应用于指示区域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微生物的改造作用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的分布。
何大双何大双黄海平侯读杰
关键词:泥炭古植被古气候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泥炭正构烷烃与正烷酮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2018年
通过对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以探讨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沼泽的物源输入特征,以及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内在成因关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泥炭记录的生物信息和植被演化特征。结果表明:Mildred泥炭正构烷烃和正烷酮均以高分子量C23~C33为主,呈后峰型分布,奇碳优势明显,物源以原地堆积的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少量苔藓类、水生植物也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根据主成分分析和正构烷烃指标,Mildred泥炭分子指示物源输入具有分段性,上段(地表至-17 cm)成炭植物以锈色泥炭藓为主,中段(-17 cm至-41 cm)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木质树根、杜鹃花科、黑云杉和莎草科等,下段(-41 cm至底部)莎草科类富集,少量松柏、杜鹃花科等木质植物发育。正构烷烃和正烷酮的分布极具相似性,同奇碳数正构烷烃与正烷酮极高的相关性论证了两者的内在成因联系。泥炭中正烷酮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相应正构烷烃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剖面上部锈色泥炭藓的富集对正烷酮有一定程度的贡献;结合FT-MS资料,脂肪酸的微生物β-氧化和脱羧基作用是形成正烷酮的另一种有效路径,但不是主要的成因路径。
何大双何大双侯读杰
关键词:泥炭正构烷烃地球化学
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柱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Mildred泥炭柱的35个泥炭样品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浓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含量分布特征;采用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解析PAHs的源。研究结果表明,泥炭样品中的PAHs以菲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4环PAHs(荧蒽、芘、?)为主,萘系列及5环及以上PAHs含量偏低而难以被检测出来;泥炭柱中的PAHs含量为0.7~12.0μg/g,且随着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少,其最大值出现在近地表处;泥炭柱中的PAHs主要是周边油砂工业活动排放造成,属于异地石油源,少部分PAHs源于化石燃料和木材燃烧,大气中的PAHs迁移和沉降是泥炭柱中的PAHs的主要输入途径;Mildred泥炭地中石油源的PAHs贡献率最大,所占比例为76.3%,化石燃料燃烧和树木燃烧排放的PAHs所占比例分别为12.9%和10.8%。
何大双何大双黄海平侯读杰
关键词:泥炭多环芳烃源解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