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荣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雨量
  • 1篇雨强
  • 1篇中国土壤
  • 1篇日数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降水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西北干旱
  • 1篇西北干旱区
  • 1篇夏季
  • 1篇面雨量
  • 1篇积雪
  • 1篇积雪日数

机构

  • 5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张明军
  • 5篇王圣杰
  • 5篇陈荣
  • 4篇杨森
  • 3篇王杰
  • 3篇马荣
  • 2篇车彦军
  • 2篇潘素敏

传媒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数据的2008-2013年青藏高原面雨量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0.1°×0.1°高分辨率逐时降水量网格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的实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面雨量的空间分布做了研究,并运用线性分析法对青藏高原季节面雨量和逐时面雨量的年际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0.1°×0.1°高分辨率格点降水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青藏高原面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南缘的降雨量远大于西北部。格点数据与站点数据之间偏差率小于20%的站点占到站点总数(84个)的65.48%,相关系数大于0.9的站点有48个。(2)2008-2013年青藏高原总面雨量的年均值为133.42×10^(10)m^3,夏季面雨量最大,占到全年面雨量的51.48%。四季面雨量均呈增长趋势,春、夏、秋、冬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40×10^(10)m^3·a^(-1)、3.11×10^(10)m^3·a^(-1)、1.30×10^(10)m^3·a^(-1)和0.92×10^(10)m^3·a^(-1)。(3)面雨量峰值出现在19:00-20:00(北京时间,下同),面雨量增多的时间出现在17:00-02:00。
杨森张明军王圣杰王杰陈荣马荣潘素敏
关键词:面雨量青藏高原年际变化
2008—2014年新疆夏季逐时雨强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7年
基于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降水产品融合的逐时降水0.1°×0.1°网格数据集以及各概率下5 min雨强资料,评估了该套格点数据集在新疆的可信度,利用概率分布、变差系数与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逐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NCEP/NCAR 2008—2014年再分析格点资料对新疆逐时雨强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插值后的格点雨强空间分布与概率雨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格点雨强资料具有较好的可信度。(2)全区各类逐时雨强发生频次及极值年际波动显著,降水有极端化趋势;全区逐时雨强发生频次空间分布不均衡,逐时雨强发生频次北疆大于南疆,西部大于东部;而极值分布呈现东西分布的差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3)北疆白天的逐时雨强大于夜间的,南疆则相反;雨强日变化变差系数也是北疆较小,南疆较大。(4)逐时雨强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的大致相似,其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水汽的多少,而在于促成降水的动力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差异。
陈荣张明军王圣杰车彦军王杰杜铭霞杨森
关键词:变差系数
新疆夏半年降水观测误差分析和修正被引量:1
2017年
降水资料的准确性对区域和全球的水文、气候研究意义重大。对降水观测误差进行修正是提高降水资料准确性的有效途径。基于新疆地区316个自动气象站2013年夏半年的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和气压的小时数据,采用世界气象组织固态降水观测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乌鲁木齐河流域进行的一系列观测实验得出的降水观测误差修正方法,在提高降水类型判定精度的基础上,对316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降水资料中湿润损失和动力损失进行系统误差分析和修正,主要结论为:(1)湿润损失修正量北疆大于南疆,天山北坡明显高于南坡。(2)动力损失修正量北疆大于南疆,天山北坡大于南坡,天山南坡站点动力损失修正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小。(3)总修正量北疆大于南疆,总修正系数大多介于15.0%~20.0%和20.0%~25.0%。(4)修正后降水量平均值增加了16.96 mm。
杜铭霞张明军王圣杰车彦军陈荣
关键词:降水
基于GCM的中国土壤水中δ^(18)O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大尺度空间分布是降水同位素与自然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陆面过程模拟中不同水体同位素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限于定位监测在反映大尺度土壤水同位素空间特征中的不足,GCM(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则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壤水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空间格局。本文选用LMDZ(free)、LMDZ(nudged)和MIROC(free)3种模拟结果,对中国陆地表层土壤水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土壤水δ^(18)O与气温、降水δ^(18)O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南地区土壤水δ^(18)O偏大,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土壤水δ^(18)O偏小,其中青藏高原地区δ^(18)O最小;从全国尺度来看,土壤水δ^(18)O变化特征符合降水δ^(18)O的变化特征;1979—2007年,年均土壤水δ^(18)O、夏季土壤水δ^(18)O和冬季土壤水δ^(18)O均呈现上升趋势。(2)土壤水δ^(18)O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温度效应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距海洋越远,正相关关系越显著。(3)在全国范围内,3种模拟结果均表明,中国土壤水δ^(18)O与降水δ^(18)O普遍呈正相关,说明大多数地区土壤水的补给来自于降水;相关系数在西北地区较大,在东北地区由南至北逐渐递减,在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环状分布,相关系数由内向外递增。
潘素敏张明军王圣杰马荣杨森陈荣
关键词:GCM土壤水
近50 a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8年
论文基于西北干旱区104个站点1961—2010年的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数据和NCEP/NCAR数据,利用K-means聚类分析、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积雪日数大值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地区,西辽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天山、塔里木、阿拉善高原地区冬季积雪日数相对较少,内蒙古高原地区冬季积雪日数基本呈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减少的趋势。2)近50 a,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呈增加趋势,且各区域主要在1984年发生突变现象。内蒙古高原地区内站点冬季积雪日数变化较大,其他分区内站点的冬季积雪日数基本无变化。3)西北干旱区各分区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5、10、25 a左右,其中25 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4)冬季东亚大槽、南支槽的减弱与西风的增强使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增加是导致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马荣张明军王圣杰王杰杨森陈荣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