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12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页岩
  • 5篇盆地
  • 3篇陆相
  • 3篇湖盆
  • 2篇页岩油
  • 2篇油气
  • 2篇致密
  • 2篇陆相湖盆
  • 2篇孔隙
  • 2篇孔隙演化
  • 2篇氦气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非均质
  • 2篇非均质性
  • 2篇分形
  • 2篇储层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印第安纳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作者

  • 12篇陈燕燕
  • 7篇白斌
  • 7篇陶士振
  • 5篇张天舒
  • 5篇胡素云
  • 4篇庞正炼
  • 4篇陶小晚
  • 3篇贾进华
  • 3篇李建忠
  • 3篇林森虎
  • 3篇吴因业
  • 2篇王铜山
  • 2篇袁苗
  • 2篇高建荣
  • 2篇朱如凯
  • 2篇邹才能
  • 2篇金旭
  • 2篇范建玮
  • 1篇卞从胜
  • 1篇赵伟波

传媒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相致密油形成条件、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对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典型致密油田进行解剖,通过分析烃源岩、储层和原油样品,运用二维充注物理模拟、三维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富集因素与资源潜力。①致密油的形成受控于盆地/坳(凹)陷中心及近邻斜坡环境、规模优质成熟生油岩、(近)湖盆中心区域大范围分布的有利储集体及以微米—纳米级孔喉为主的各类致密储层、"源-储"最佳空间配置、适宜的"温度—压力—流体"场5个地质条件,其中,"源、储、配"是致密油形成的3个关键条件。②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主要受"烃源品质—断裂体系—储聚体系"3大系统要素控制,其中,中—高生、排烃量和较高热演化程度的优质源岩是致密油富集高产的先决要素,断裂和裂缝显著改善致密油输导效率、储集空间和聚集规模,储集层的孔喉大小及其连通性和组构非均质性显著影响致密油的分异和局部富集。③根据资源丰度开展分级评价,划分出三级资源区;采用小面元容积法计算致密油地质资源量,采用最终可采资源量(EUR)类比法求取相似刻度区的可采系数,进而与地质资源量相乘得出可采资源量。研究成果可为致密油富集区及"甜点"评价优选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陶士振胡素云王建白斌庞正炼王民陈燕燕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张天舒林森虎孟元林刘鸿儒王岚吴因业
关键词:页岩油陆相湖盆资源潜力
页岩微观孔隙演化及分形特征研究被引量:38
2015年
以美国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热成熟度RO值范围为0.35%~1.41%)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氮气吸附法和二氧化碳吸附法表征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点,研究了页岩微观孔隙随热成熟度、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无机矿物组分的演化特征,并探索了页岩孔隙分形特征的热演化规律及其与孔隙结构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热成熟度的升高,页岩孔容呈现非单调演化趋势,推测其与有机质的初次和二次裂解密切相关。Frenkel-Halsey-Hill(FHH)方法和热力学模型计算获得的页岩样品的孔隙分形维数在2.47~2.61之间,表明了页岩孔隙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研究还发现,生油窗内成熟页岩样品的孔隙分形维数与其孔容显著正相关,而与孔径显著负相关,暗示孔隙分形维数与页岩气体吸附能力密切相关。更高的分形维数使得孔隙结构趋于复杂,并有利于气体吸附存储。因此,页岩孔隙分形维数可作为定量表征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评价页岩气体吸附存储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陈燕燕邹才能Maria Mastalerz朱如凯白斌杨智
关键词:页岩孔隙结构
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富集规律
2023年
氦气是国防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资源。近年来,国内外常规天然气藏中氦气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非常规气藏(如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含量特征及成因研究至今仍处于起步状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非常规领域氦气研究文献的梳理,系统总结了国内外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含量及分布,明确了氦及其他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的成因及来源,揭示了氦气的富集主控因素。研究数据表明:页岩气中氦气的含量分布范围在(0.12~3 100)×10^(-6)之间,均值约为378×10^(-6);煤层气的氦气含量分布范围在(0.04~19 000)×10^(-6)之间,均值约为816×10^(-6)。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氦气含量普遍低于同一地区常规天然气藏中的氦含量。这可能是因为常规天然气一般经历过较长的二次运移,能够在途中捕获更多的外源氦。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3)He/^(4)He值一般较低,指示壳源放射性衰变氦为主要来源。氦和氖同位素特征显示,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幔源氦和大气氦贡献率一般小于5%。页岩气和煤层气中的氦是内源氦(页岩和煤层自身放射性衰变生成的氦)和外源氦的加和,外源氦的补充对于富氦页岩气和煤层气藏的形成必不可少。优越的氦源条件[铀(U)、钍(Th)等放射性元素的丰度、页岩和煤的地层时代、发育规模和含气量等]、有效的输导条件以及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和煤层气中氦气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
陈燕燕陶士振杨秀春高建荣陶小晚陈悦陈秀艳魏琳刘庆尧袁苗
关键词:氦气煤层气页岩气壳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
2023年
目前,我国页岩层系石油勘探取得初步突破并呈现良好勘探前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是主力勘探战场之一。为更精细地分析长7主力产层——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依托典型油藏解剖、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物性分析、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结合微区矿物分析以及石油充注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在区带、油层以及油层内部多个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分布非均质性;区带尺度下的石油富集主要受烃源岩品质与规模控制,油层尺度下石油的富集首先受源储配置控制,并受储层物性进一步控制,油层内部含油饱和度的强烈非均质性由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导致。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揭示:烃源岩提供运聚动力和烃类来源,并经历短距离二次运移是烃源岩控制区带尺度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的深层机理;运聚动力随砂岩夹层与烃源岩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是源储配置在油层尺度发挥富集控制作用的重要原因;储层物性与石油注入时所受阻力间的指数级关系,是物性控制油层及其内部石油富集的主要原因;裂缝通过降低砂岩夹层的启动压力梯度,提高运移效率,促进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富集与高产。
庞正炼陶士振张琴白斌林森虎张天舒陈燕燕范建玮孙菲菲
关键词:非均质性
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被引量:45
2021年
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
李建忠陶小晚白斌黄士鹏江青春赵振宇陈燕燕马德波张立平李宁熙宋微
关键词:勘探方向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被引量:3
2023年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胡素云陶士振王民庞正炼白斌陈燕燕卢双舫陈悦杨怡青金旭贾进华王建张天舒林森虎吴因业
关键词:陆相湖盆
原油热稳定性主控因素研究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研究的深入发展,陆上深层、海域深水和非常规已成为三大重要勘探领域.明确油气大量消失的深度下限(或油气热稳定性)对深层油气资源储量评价及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探索真实地质条件下塔里木盆地原油热稳定性...
陈燕燕邹才能胡素云李建忠王铜山陶小晚刘伟白斌
关键词:热稳定性化学性质水介质
页岩微观孔隙演化及分形特征研究
本文以美国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盆地的New Albany页岩为研究对象,拟采用有机岩相与气体吸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页岩的微观有机岩相特征,并考察页岩微观孔隙特征随热成熟度、总有机碳含量(TOC)及无机矿物组分的演化特征。有...
陈燕燕邹才能Maria Mastalerz白斌
关键词:微观孔隙储层物性
文献传递
原油裂解过程中组分演化模型及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169井中质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黄金管—高压釜热模拟方法,揭示了原油裂解气、液、固三相裂解产物随热成熟度的转化规律,并明确了裂解过程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原油裂解过程中烷烃消失、稠环芳烃聚合物不断生成,高分子烃类逐渐裂解为低分子烃类与焦沥青。裂解过程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形成演化可以分为稳定阶段(Easy%R_O<1.5%)、生成阶段(Easy%R_O=1.5%~2.8%)和裂解阶段(Easy%R_O>2.8%)3个重要阶段。基于各阶段气、液、固三相产物的相对浓度初次建立了原油主要组分热演化的定量模型。研究深化了对原油裂解过程的认识,所获认识为评价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原油的热稳定性、预测油气保存深度下限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燕燕胡素云李建忠王铜山陶小晚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原油热裂解
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非均质地质条件与差异富集特征被引量:32
2022年
基于页岩油基本地质条件和富集特征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源储条件的非均质性与差异化富集特征。研究认为:①相比北美页岩油大面积分布的较为均质的源储等有利条件,中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总体上差异明显,陆相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了多期多类型湖盆,不仅为陆相页岩油规模发育提供场所,也形成了规模优质源岩、多类型储集体以及复杂多样的源储组合,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特征;②不同沉积水体环境的差异导致源岩岩性、岩相和有机母质类型的非均质性,物源供应和沉积相带的差异形成泥质岩、过渡岩性、致密粉砂岩等多样的储集体以及复杂的源储组合类型;③源岩的非均质性控制了生排烃的差异化、储集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储集性能的差异化和源储匹配的复杂性,最终决定了富集规律的不同,优质源岩生排烃差异能力影响页岩油富集程度,淡水烃源岩TOC值大于2.5%、咸化烃源岩TOC值为2%~10%时,滞留烃量高,相对有利;④高丰度有机质泥页岩是源内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液态烃除在页岩内滞留外,沿纹层、成岩缝、砂质薄层等多种运移路径运聚富集在源内泥质粉砂纹层、粉砂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等低有机质丰度页岩层系,呈现出富集规律的差异化特征。
胡素云白斌陶士振卞从胜张天舒陈燕燕梁晓伟王岚朱如凯贾进华潘哲君李思洋刘羽汐
关键词:非均质性三塘湖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