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倩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对流云
  • 3篇气溶胶
  • 3篇降水
  • 3篇冰核
  • 2篇强对流
  • 1篇单体型
  • 1篇氮沉降
  • 1篇多单体
  • 1篇雨量
  • 1篇云凝结核
  • 1篇云室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气溶胶
  • 1篇闪电
  • 1篇闪电活动
  • 1篇闪电密度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化学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机构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西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8篇陈倩
  • 5篇银燕
  • 3篇肖辉
  • 2篇金莲姬
  • 1篇蒋惠
  • 1篇陈聪
  • 1篇王义耕
  • 1篇牛生杰
  • 1篇杨绍忠
  • 1篇王旭
  • 1篇朱士超
  • 1篇杨磊
  • 1篇王介君
  • 1篇于华英
  • 1篇麦博儒
  • 1篇于兴娜
  • 1篇苏航
  • 1篇荣艳敏
  • 1篇王雨
  • 1篇张羽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粉体技术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气溶胶影响混合相对流云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一种新的异质冰相核化参数化方案,研究了当气溶胶同时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时,在不同高度输送对混合相对流云和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本文研究的理想混合相对流云,气溶胶在边界层的输送导致液滴数浓度明显增加,有效半径减小,霰粒的生长受到抑制,引起霰粒质量浓度降低;而气溶胶在对流层中层4~6km输送时,导致冰晶和霰粒数浓度明显增加。由于较多的冰晶引起更加快速的贝吉隆过程,使霰粒的质量浓度增加;气溶胶在对流层中层2~4km高度输送时冰相形成作用相对较弱,并引起霰粒的数浓度略微增加,由于霰粒的有效半径减小导致其质量浓度下降。气溶胶在不同高度的输送都导致液态和固态降水率降低,随着背景气溶胶数浓度的增加,气溶胶在0~2km、2~4km以及4~6km的输送分别导致累积降水量减少28%~64%、4%~44%和3%~46%,并且对降水的抑制效应及所在高度不同引起的降水差异随着背景气溶胶数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陈倩银燕金莲姬肖辉王一鸣
关键词:云凝结核冰核降水
大气气溶胶对混合相对流云影响的模拟研究
2010年
利用二维面对称分档云模式,讨论了气溶胶类型及浓度对混合相对流云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性气溶胶谱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尤其是在污染大陆性云中,暖云和冷云降水量均大幅减少。海洋性云中的大粒子和较高的过饱和度,加速了暖雨的碰撞过程和冰粒子的凝华增长;初始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最显著的效应是云滴数浓度和云水含量增加,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云滴的冷却蒸发抑制对流的发展。
荣艳敏银燕陈倩
关键词:气溶胶谱分布对流云降水
2000~2021年中国典型地区大气降水化学与沉降特征
2024年
基于2000~2021年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东南、西北、西南6个区域10个城市的大气降水组分资料,针对各地区降水量、pH值、降水电导率、水溶性离子浓度及其氮硫湿沉降特征开展了长期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典型地区降水组分的离子中和特性.结果表明:2000~2021年中国各研究站点pH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重庆和上海地区的年均pH值至今未达到5.6.济南、西安和重庆站电导率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西北地区陆源性特征较为明显,Ca^(2+)浓度较高(可达1035.2μeq/L);NO_(3)^(-)浓度在重庆地区有上升趋势,这与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有关;而NH_(4)^(+)在各个地区均有下降;东南地区受海盐影响,Na^(+)和Cl^(-)的浓度相对较高.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硫、氮湿沉降量明显高于东南地区,NH_(4)^(+)-N/NO_(3)^(-)-N各地区均呈下降趋势,但该比值年平均值均大于1,说明大气降水中氮沉降以还原态氮为主.东南地区的降水酸度相对较高,然而酸性离子(SO_(4)^(2-)和NO_(3)^(-))浓度却较低,说明降水酸度还会受到碱性离子(Ca^(2+)和NH_(4)^(+))的影响.在厦门和西安NO_(3)^(-)、NSS-SO_(4)^(2-)和NH_(4)^(+)浓度年变化很小,而pH值、中和潜力和酸化潜力的比值(NP/AP)有明显上升趋势;但西安NP/AP值明显较高,反映西安土壤尘埃中的中和能力比东南地区强.
程昳璇关净文浮天蒋伯琪陈倩于兴娜
关键词:降水化学硫沉降氮沉降
雷州半岛一次特大暴雨的特点及成因被引量:3
2009年
2007年8月8—11日雷州半岛西南部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日雨量和时雨量均超出当地历史观测资料的极大值。对本次暴雨过程雨量、日雨量和时雨量进行了特征分析,讨论了热带气旋"帕布"和"蝴蝶"的路径、天气形势、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与特大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具有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雨量大、地段集中的特点。前期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影响,雷州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后期由于"帕布"路径转向,大气环流调整,受"帕布"环流和外围云系、北部湾低涡云团共同作用,强降水中心长时间维持和摆动。天气形势有利于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汇合,南北降水云系、回波相汇雷州半岛西南部,致使出现特大暴雨。
张羽牛生杰于华英陈倩
关键词:特大暴雨雨量
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对阿克苏地区一次多单体型强对流风暴降水及其微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将DeMott冰核浓度参数化方案引入到WRF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模拟了新疆阿克苏地区一次多单体型强对流风暴,并对背景大气条件和沙尘条件下气溶胶作为冰核,对云中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背景大气条件和沙尘条件下增加冰核浓度对降水中心强度影响较小,并且总体上看降水分布变化不大,但是降水局部的变化量较明显;不同背景条件下IN(Ice Nuclei)浓度的增加使得冰晶和雪的质量混合比和数浓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雪的主要源项为凝华增长过程,而霰增长主要来源于冰相粒子碰并过冷云滴,并且在背景大气和沙尘条件下增加IN都使得霰的数浓度增加,尺度减少。
王雨银燕陈倩王旭肖辉
关键词:强对流冰核多单体
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王义耕刘洁王介君麦博儒陈倩
关键词:闪电活动闪电密度
青藏高原一次强对流过程对水汽垂直输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5
2011年
本文采用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测模式(WRF)模拟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一次强对流过程,分析了强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量及对模式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通过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发现此次模拟在对流发生时间、地点、降水时间等方面均与实际接近。敏感性试验表明:当对流发生时,对流区域向上的水汽通量随海拔高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该趋势对参数化方案不敏感。24小时总水汽垂直输送量随高度的变化也是如此。成因分析表明,这与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对所模拟云中垂直上升运动的影响有关。由于强对流对水汽的垂直输送作用所引起的对流层上层加湿程度和加湿作用持续时间都对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敏感,当选用不同云微物理方案进行模拟时,对流层上层水汽混合比的过程最大值可造成20.3%的差异,使对流层上层加湿所持续的时间从1.5到7小时不等。进行24小时平均后,对流层上层湿度对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虽然有所减少,但方案间的最大差异仍有14.3%。因此,本文利用WRF对个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利用WRF数值模式研究强对流对对流层上层区域湿度的影响时,云微物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在一天尺度内仍是不可忽视的。
朱士超银燕金莲姬陈倩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云水汽输送数值模拟
南京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2011年5~8月期间使用5L混合型云室以及静力扩散云室对南京不同成核机制的大气冰核进行了观测,进而分析了近地层冰核浓度特征。结果表明:活化温度为-20℃时,5L混合型云室观测的总冰核浓度为20.11个/L,静力扩散云室模拟高水汽(计算的云室内水面过饱和度为5%)和低水汽(计算的云室内冰面过饱和度为5%)条件下冰核浓度分别为0.93个/L以及0.29个/L。晴好条件下冰核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白天冰核浓度高于夜间;在下午时段冰核浓度达到全天最高值,这说明大气冰核可能与大气湍流强度、人类活动以及工业污染有关。降水对冰核的清除作用明显,台风系统过程中冰核浓度明显增加。南京地区冰核浓度随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而增加。后向轨迹模式分析表明东北海洋气团冰核浓度最高,不同气团中冰核浓度的差异随着活化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个例分析秸秆燃烧生成的PM1(大气中直径小于或者等于1μm的颗粒物)与冰核关系发现燃烧产物对冰核有一定的贡献。
杨磊银燕杨绍忠蒋惠肖辉陈倩苏航陈聪
关键词:大气冰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