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灿

作品数:21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茶树
  • 4篇土壤
  • 3篇小绿叶蝉
  • 3篇茶叶
  • 2篇野生
  • 2篇野生茶
  • 2篇野生茶树
  • 2篇植物
  • 2篇生茶
  • 2篇生化成分
  • 2篇土壤因子
  • 2篇菌根
  • 2篇菌根真菌
  • 2篇根际
  • 2篇丛枝菌根
  • 2篇丛枝菌根真菌
  • 1篇地方种
  • 1篇星型
  • 1篇性状
  • 1篇叶片解剖结构

机构

  • 16篇贵州省农业科...
  • 3篇浙江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琼州学院
  • 1篇贵州省辣椒研...

作者

  • 18篇郭灿
  • 7篇高秀兵
  • 5篇赵华富
  • 4篇杨春
  • 4篇郭燕
  • 3篇周富裕
  • 3篇周顺珍
  • 3篇李燕
  • 2篇邢丹
  • 2篇陈娟
  • 2篇周玉锋
  • 1篇周骏
  • 1篇周国兰
  • 1篇戴世续
  • 1篇姚雍静
  • 1篇王敏
  • 1篇王校常
  • 1篇周瑞荣
  • 1篇柳玲玲
  • 1篇王文华

传媒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化学分析计量
  • 1篇种子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农药
  • 1篇茶叶科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茶叶通讯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首届“环境·...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少数民族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初探--以景宁畲族自治县深垟村为例
少数民族古村落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村庄类型。首先,本文对浙江南部畲族古村落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时古村落保护所面临的挑战;然后,结合"历史文化村落"建设要求,深入分析深垟古村落特色,基于原真性的整体保护与利...
郭灿戴世续周骏
关键词:畲族原真性
儿茶素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9年
儿茶素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抗菌作用、抗突变、抗癌和保护神经系统等功效,但存在储存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率低等问题,对儿茶素进行糖苷化结构修饰是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儿茶素不同位点的糖苷化修饰方法进行综述,为儿茶素的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雷志伟李露露郭灿尹荣秀
关键词:儿茶素糖苷化稳定性结构修饰
基于GBS测序的全基因组SNP揭示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明确贵州地方茶组植物资源的遗传关系及其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从贵州省内不同区域收集的41份茶组植物资源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8份省内外育成茶树品种为材料,利用基于GBS(Genotyping by sequencing)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基因组SNP位点进行检测,基于获得的高质量SNP位点对这些材料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结果】从59份茶组植物材料获得45.84 Gb高质量序列(Clean reads)数据,平均每个材料为795.6 Mb,约占改良版茶树基因组大小(2.93 Gb)的26.5%,平均比对率为72.62%,经过滤后得到248772个高质量SNP位点,其中83.98%的高质量SNP位点分布在基因间区,16.02%分布于基因区;有22614个SNP位点分布在内含子,15038个SNP位点分布在外显子区,2203个SNP位点分布在非翻译区(UTR)。59份茶组植物材料的观察杂合度(Ho)为0.016~0.081,期望杂合度(He)为0.006~0.064,F为-0.331~0.737。主成分分析结果、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均显示59份茶组植物材料可分为3个类群,其中全部茶种(Camellia sinensis)材料归在一个类群、疏齿茶(C.remotiserrata)和大厂茶(C.tachangensis)归在一个类群、9份突肋茶(C.costata)单独归在一个类群,但疏齿茶与大厂茶及两个区域的大厂茶均处于独立的亚类群,此外茶种中的阿萨姆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CSA)和中国变种(C.sinensis var.sinensis,CSS)也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突肋茶与疏齿茶和大厂茶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茶种的亲缘关系更近。茶种、疏齿茶、大厂茶和突肋茶4类茶组植物存在互相融合的遗传背景。根据地理来源和种质类型可将59份茶组植物材料分为11个种群,不同种群间具有较低的基因流,但种群内部具有较高的基因流。【结论】不同茶组植物在基因组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典形态学分类
郭灿皮发娟吴昌敏高秀兵乔大河周媛
关键词:茶组SNP系统进化基因流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标准溶液的选择被引量:9
2020年
讨论利用GB/T 8314-2013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时使用不同标准溶液测定结果的差别。分别使用茶氨酸和谷氨酸标准溶液制作标准曲线,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茶氨酸、谷氨酸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60,0.9942。分别采用两种标准曲线,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789%,0.659%(n=15),加标回收率分别为68.28%,94.63%。试验结果表明用谷氨酸制作标准曲线优于茶氨酸。建议在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中采用谷氨酸标准工作溶液。
周顺珍赵华富郭灿尹荣秀李花徐静
关键词:茶氨酸谷氨酸游离氨基酸
联苯菊酯防治茶小贯小绿叶蝉的增效剂筛选被引量:2
2023年
茶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我国茶树的重要害虫,为筛选其标准防治药剂联苯菊酯的增效剂,选择瓜尔豆胶、壳聚糖、柠檬醛、辣椒碱、茶皂素分别与联苯菊酯混合后对蓬面进行喷雾,药后调查并比较各处理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施药7 d后,添加增效剂的药剂处理虫口减退率为17.86%~56.97%,防治效果为10.30%~53.07%,其中,添加茶皂素400倍液处理、添加壳聚糖400倍液和800倍液的处理防效显著高于单施联苯菊酯处理。综合分析得出,添加12%壳聚糖乳液800倍液的25 g/L联苯菊酯乳油75 mL/667m^(2)处理为防治茶小贯小绿叶蝉的适宜组合。在田间生产中进行验证,发现经壳聚糖800倍液+用量减半的联苯菊酯处理后,茶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达51.88%~77.26%,相应的防效达46.67%~71.85%,与常量单施联苯菊酯的处理相接近,说明添加壳聚糖800倍液后,减少联苯菊酯常规用量一半仍可达到常量单施的效果,起到了减量控害的作用。
刘治江郭灿周富裕马驰宇高秀兵
关键词:杀虫剂增效剂
贵州绿茶品质状况综合评价被引量:6
2021年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贵州绿茶10项主要内含成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贵州绿茶分为Ⅰ、Ⅱ、Ⅲ类。第Ⅰ类贵州绿茶产品为高氨基酸型茶叶产品,氨基酸含量达4.29%,比总体平均值高出1.47%;第Ⅱ类贵州绿茶产品为高儿茶素(+C)型茶叶产品,其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类,此外该类型茶叶产品内含成分含量也较高,可以称之为茶叶内含成分较丰富型茶叶产品;第Ⅲ类贵州绿茶产品为内含成分丰富型茶叶产品,其大部分的茶叶内含成分均高于其他两类。总体来看,贵州绿茶内含成分丰富,丰富和较丰富型绿茶产品占分析总数的86.9%。
赵华富周顺珍王家伦曹雨郭灿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
基于结构多样化衍生的抗植物病毒药剂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植物病毒病是一种发生在作物上的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农业的发展。基于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科研工作者在新型抗植物病毒剂的研究创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总结了近10年中国新型抗植物病毒剂的创制研究取得的成果,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姚键梅蒲璐璐饶家瑞王敏郭灿雷志伟
关键词:植物病毒抗病毒活性
有机肥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20年
施用有机肥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施用有机肥对茶园土壤质量及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有机肥在提高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有机肥应用于茶园中可能引起的抗菌素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的潜在危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机肥在茶园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尹荣秀王文华郭灿柳玲玲周瑞荣张邦喜
关键词:有机肥茶叶土壤
贵州地方种茶树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地方种茶树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染色镜检的方法,对贵州4个典型地方种茶树(湄潭苔茶、石阡苔茶、贵定鸟王和都匀毛尖)根系AMF的定殖和共生状况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均有AMF定殖和侵染,能形成典型的根外菌丝、根内菌丝、菌丝圈、泡囊和疆南星型丛枝等AMF侵染结构;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分别为7.3%~86.7%和0.8%~32.73%,均值为36.6%和7.01%;不同茶树品种间AMF的侵染状况差异较大,同一品种不同样地AMF的侵染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根系AMF的定殖率和侵染率与土壤因子显著相关,其中,AMF的定殖率与土壤水解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AMF的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壤因子对AMF侵染的影响不同,其定殖率依次为速效氮〉有机质〉速效钾,侵染率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贵州4个地方种茶树根际均存在AMF定殖,且都能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
高秀兵陈娟赵华富李珍郭灿周富裕王振轩涂逸洋周玉锋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土壤因子
三都野生茶树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三都野生茶树资源,以16份三都野生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茶树的重要生化组分,并于春季和秋季对表型性状开展观测,结合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20个描述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5.68%之间,平均值为9.94%,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095之间,平均值为0.257;9个数量性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在0~32.60%之间,平均值为12.68%,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927之间,平均值为1.077。17个生化性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分别为0~400.0%和0~1.927,平均值分别为65.28%和1.320。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鉴定性状表现为子房3室、无毛、顶芽有毛。生化特征表现为高茶多酚、高C、高可可碱和低游离氨基酸、无茶氨酸、低儿茶素总量、低EGCG、低或无咖啡碱。三都野生茶树资源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较统一,资源内部变异小,C和可可碱为优势特征组分。结合表型和生化特征,推测三都野生茶树资源可能为榕江茶的变种。
杨春郭灿乔大河郭燕梁思慧李燕陈正武
关键词:野生茶树可可碱表型性状生化组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