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作品数:10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单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在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ERCP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十二指肠壶腹周围憩室(PAD)的胆管结石病人ERCP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内镜逆行胆管取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操作过程,将病人分为PAD组和非PAD组,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手术指标的差异;进一步将PAD组病人分为单纯气囊扩张组和括约肌切开联合气囊扩张组,比较2组的取石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01例胆管结石病人总体PAD发生率为51.2%。PAD组和非PAD组在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径和壶腹括约肌打开方式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D组单纯气囊扩张实施率显著高于非PAD组(P<0.05~P<0.01)。不同憩室类型病人扩张壶腹括约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EPBD)组应用金属夹预防性止血率显著低于括约肌切开术(EST)+EPBD组,胆总管直径大于EST+EPBD组(P<0.05~P<0.01)。结论:单纯气囊扩张在伴有PAD的ERCP胆管取石中安全有效,并显示出了简化操作的优势。 邓晓晶 陈梦雅 郑海伦 薛永举 赵义 王猛 燕善军关键词:胆管结石 气囊扩张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转移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ALAT1)在胰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PANC-1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种胰腺癌细胞系中MALAT1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下调PANC-1的MALAT1水平,应用贴壁、离壁实验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观察PANC-1的贴壁、离壁、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ANC-1的Vimentin、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4种胰腺癌细胞系中MALAT1差异性表达,PANC-1细胞系中表达最高。下调MALAT1的表达后,PANC-1的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贴壁、离壁、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减弱(P<0.01)。结论:下调MALAT1通过降低Vimentin、MMP-2和MMP-9的表达可减弱胰腺癌细胞系PANC-1的转移能力。 赵义 王启之 燕善军 刘晓阳 薛永举 王猛 崔艳艳关键词:胰腺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结直肠息肉与脂代谢异常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与脂代谢异常相关性,研究结直肠息肉发病可能的机制,为结直肠癌的筛查提供可行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电子肠镜检查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子肠镜检查结果分为息肉组(实验组)及非息肉组(对照组),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年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性别、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营养状况、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参考指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C、LDL-C、TG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C、LDL-C、HDL-C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脂代谢异常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密切相关,控制人群中的血脂代谢水平可有效减少结直肠息肉的发病。 王猛 欧伟丽 王启之 韦君 邓晓晶 马振增 任志关键词:结直肠息肉 血脂代谢 ERCP及PTCD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术(PTCD)途径置入胆管金属支架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及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138例MOJ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手术方式,分为PTCD组(n=65)和ERCP组(n=73);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黄疸消退情况、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以及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作为观测指标,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手术成功率方面,ERCP组为93.15%,高于PTCD组(81.54%),P<0.05;患者手术后黄疸缓解率方面,ERCP组(91.78%)明显高于PTCD组(78.46%),P<0.05;住院总天数及总费用方面,ERCP组较PTCD组明显减少,P<0.001;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情况,ERCP发生率为5.48%,PTCD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效果好,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整体花费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猛 王启之 李大鹏 郑海伦 邓晓晶 王勇关键词:低位梗阻性黄疸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10例EGC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特点、病理情况、手术并发症、术后复发情况等,比较ESD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收集ESD术后合并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直径、病灶部位、是否合并术中穿孔、术后病理结果等数据并探讨ESD术后合并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ESD治疗的110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100.0%(110/110),完整切除率为95.5%(105/110),治愈性切除率为93.6%(103/110)。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黏膜内癌20例,黏膜下癌6例,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延迟出血6例,均发生在术后24 h内,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灶直径≥3 cm可能与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有关(P<0.05)。术中穿孔3例,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延迟性穿孔现象发生。随访截至2023年2月28日,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术后随访3~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全部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ESD术为治疗EGC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准的术前评估尤为重要。 吴炎炎 柯希权 马振增 邓敏 王猛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疾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消化科疾病错综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评估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疾病教学中的教学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14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和实验组(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组教学内容相同,每组70人。比较2组消化系疾病的理论考核和病案分析成绩及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EX)考试成绩、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消化系疾病理论考核、病案分析成绩分别为(45.16±4.37)分及(42.71±5.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3.57±3.81)分、(40.44±4.32)分,均P<0.05];实验组Mini-CEX考核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医患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组织效能及整体表现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非常满意29人,满意35人,对照组非常满意20人,满意29人,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实验组学生的病史采集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将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发挥学习能动性(P<0.01)。结论在消化系疾病教学中,以整合医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理论考核和病案分析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病史采集能力。 马振增 寿广丽 顾林 朱玉 燕善军 王启之 邓敏 汪建超 赵睿 王猛关键词:教学模式 消化内科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就诊于我院的9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平均分为3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研究。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药物治疗后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作为单纯套扎组;联合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术作为联合治疗组。对3组患者的止血率、有效率、再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内镜下治疗的单纯套扎组和联合治疗组止血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止血率(96.67%)稍高于单纯套扎组(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单纯套扎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治疗后3个月内再出血率方面,联合治疗组和单纯套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王猛 王启之 燕善军 汪建超 薛永举 赵义关键词: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静脉套扎 硬化剂治疗 姜黄素联合5-氨基水杨酸介导Notch信号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姜黄素通过该信号通路治疗UC大鼠的分子机制。方法:按照将2 mL/kg三硝基苯磺酸注入结肠的方法制备大鼠UC模型。实验设对照组、UC模型组、5-氨基水杨酸(5-ASA)组、姜黄素组、姜黄素+5-氨基水杨酸(5-ASA)组,每组各6只。后3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10 d。同时每日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且记录其每天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在连续10 d给予不同处理方式后,取大鼠结肠组织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评分、HE染色分析,观察统计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内Notch1、jaggled1、Hes1蛋白表达,RT-PCR检测大鼠结肠黏膜内Notch1、jaggled1、Hes1 mRNA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显著性病理损伤,5-ASA和姜黄素治疗组病理损伤有所减缓(P<0.01);姜黄素+5-ASA联合治疗组病理损伤减缓效果最佳(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及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otch1、jaggledl、Hes1 mRNA表达水平均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5-ASA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黏膜组织中Notch1、jaggledl、Hes1表达下降(P<0.01),而姜黄素+5-ASA联合治疗组Notch1、jaggledl、Hes1下降趋势最明显(P<0.01)。结论:姜黄素对UC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参与介导Notch信号通路有关。 薛永举 杨丽 柯希权 朱玉 王猛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5-氨基水杨酸 姜黄素 NOTCH信号通路 替吉奥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最新的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中均居于第3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1位。中国国家癌症数据显示[2],2015年中国CRC的新发病例(38.76万例)和死亡病例(18.71万例)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占较大的比例(分别为9.87%和8.01%)。 欧伟丽 王猛 赵梅关键词:消化道恶性肿瘤 晚期结直肠癌 新发病例 CRC 溃疡性结肠炎抗TNF-α单抗治疗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7 2016年 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认为UC的发生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关于UC的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药物及外科治疗,其中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anti-TNFα)生物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UC的抗TNF-α单抗生物治疗新进展作一概述。 王猛 王启之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生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