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洋洋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流体
  • 3篇包裹体
  • 2篇同位素
  • 2篇流体包裹
  • 2篇流体包裹体
  • 2篇俯冲
  • 2篇俯冲带
  • 2篇斑岩
  • 2篇成矿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球化学研究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过程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样品
  • 1篇熔体包裹体
  • 1篇蚀变
  • 1篇蚀变作用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6篇王洋洋
  • 5篇肖益林
  • 1篇李继磊
  • 1篇张兴亮
  • 1篇陈仁旭
  • 1篇杨晓勇
  • 1篇郭顺
  • 1篇陈伊翔
  • 1篇李东永

传媒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球科学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皖南部分矿化花岗闪长斑岩的流体及地球化学研究
本研究区域上位于安徽省和江西省交界处,临近皖浙赣深大断裂带,该地区发育多条断层,断层构造年龄集中在新元古代和中生代两个时期。区域内岩浆岩发育广泛,其主要形成时期为晋宁期和燕山期,其中燕山期岩浆岩很多都与成矿密切相关。本次...
王洋洋肖益林Gerhard W(o)rnerAlfons Van den Kerkhof
关键词:花岗闪长斑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蚀变作用
文献传递
北大别铙钹寨榴辉岩的多期变质与熔流体交代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铙钹寨镁铁-超镁铁质岩体被认为是北大别地体下方岩石圈地幔的碎块,并随着三叠纪的华北和华南的大陆碰撞而一同经历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陆-陆碰撞过程中的壳幔相互作用、物质迁移、多期变质和熔流体交代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信息。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对铙钹寨榴辉岩进行了系统的元素环带、出溶结构和熔体包裹体研究,揭示出该岩体至少经历了三期变质事件,两期矿物出溶和两期熔体交代过程。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含金红石出溶体的石榴石核部+其内包裹的绿辉石,石榴石中金红石±磷灰石矿物出溶体和绿辉石包裹体中的金红石±石英±磷灰石出溶片晶指示该岩体确定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流体活动以高盐度的卤水±氮气的流体为主,峰期变质作用过程中无熔体活动痕迹。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矿物组合为Ⅱ期石榴石+紫苏辉石+基质具有出溶石英片晶结构的富Na单斜辉石,流体活动以CO2流体为主,熔体包裹体记录了在折返初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之前存在一期小规模的硫化物熔体活动。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为透辉石+角闪石+长石,流体活动以低盐度水溶液为主,并伴随着一期壳源的硅酸盐熔体交代事件。根据矿物环带、出溶结构和熔体包裹体化学组合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了该岩体较为完整的变质演化和熔-流体交代的P-T-t-E/F/M轨迹。
孙贺肖益林顾海欧王洋洋王晓霞
关键词:榴辉岩熔体包裹体
自然界岩石样品中的超临界流体记录被引量:8
2020年
超临界流体是有别于富水流体和含水熔体的一种低粘度、高迁移性和高元素携带能力的一类流体,在变质岩体系中,其形成的温压条件一般高于对应的H2O-岩体系的第二临界端点。俯冲带岩石是自然界最有可能保存超临界流体活动记录的地方,而超临界流体的活动对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俯冲带岩浆作用和俯冲带成矿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对于天然岩石和矿床样品中超临界流体的识别仍处于经验推测阶段,缺乏定量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已有研究结果,介绍自然体系中超临界流体的地质特征,包括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高压-超高压脉体以及地幔楔岩石中的超临界流体记录,主要是一些多相包裹体及元素迁移变化的记录,最后讨论超临界流体的相分离与岛弧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
肖益林陈仁旭陈伊翔李继磊王洋洋郭顺夏春鹏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
Li同位素组成对太古宙海水相关的表生环境过程的初步限定被引量:2
2021年
研究试图利用Li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太古代海水相关的表生环境过程进行初步的限定.通过对来自南非Kaapvaal克拉通的海相碳酸盐岩样品进行Li同位素分析,发现在3.0~2.9 Ga期间形成的碳酸盐岩δ^(7) Li值为~+1‰,而在2.6~2.5 Ga期间,碳酸盐岩δ^(7) Li值达到7‰~10‰.经过反演计算得到对应时代的海水Li同位素组成分别为~+12‰和~+20‰,均明显低于现代海水值(~+31‰),但是2.6~2.5 Ga期间的海水δ^(7) Li值要比3.0~2.9 Ga时高出8‰.作为大陆硅酸岩风化的有效示踪剂,太古代海水较低的Li同位素组成表明当时的地表风化以源岩溶解为主,次生矿物形成极少,在3.0~2.5 Ga期间,海水整体温度下降以及次生矿物形成增加可能共同导致了海水δ^(7) Li值的升高.通过对太古代碳酸盐岩的Li同位素研究能够有效反演古海水的Li同位素组成,并为了解太古代表生风化过程对海水的影响提供了新的信息.
付露露肖益林张兴亮王洋洋谭东波
关键词:太古代碳酸盐地球化学
Li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7
2021年
矿床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包括全球尺度的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沉积改造等过程,并普遍伴随热液活动、流体迁移、水-岩相互作用、元素分异及同位素分馏等一系列局部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地球化学方法主要围绕在主、微量元素和传统的稳定同位素等手段,解决了很多矿床成因问题.但仍存在不少的多解和难解问题,比如许多矿床在矿化类型、蚀变分带与金属矿物组合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常规地球化学指标难以区分.随着测试精度的提高和自然储库组成的完善,Li同位素近些年来已成为新兴的稳定同位素体系.Li同位素在自然界过程中高达80‰的同位素分馏使其具有更好的辨识能力,同时兼有直接和间接指示作用,有潜力成为研究各种复杂成矿过程的良好示踪剂.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矿床学中Li同位素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以俯冲带成矿为主,阐述了斑岩型-热液矿床、伟晶岩型矿床和沉积矿床等类型矿床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探究新的Li同位素方法在矿床中的应用前景.基于Li同位素体系在各类矿床的应用实例,我们认为Li同位素体系将为矿床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指示信息和依据.
陆一敢肖益林王洋洋万红琼李东永仝凤台余成龙
关键词:同位素分馏俯冲带成矿流体斑岩铜矿地球化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新桥矿床Re-Os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新桥Cu-Au-Fe-S矿床位于安徽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非常典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本文在双目镜下手工挑选黄铁矿单矿物并进行Re-Os同位素测试,首次得到了两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8±26Ma和393±40Ma。二者的初始Os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壳来源特征,而后者则呈现了一定的地幔物质贡献的特征。138±26Ma的等时线年龄与该地区侵入体石英闪长岩140.4±2.2Ma的年龄一致。这些结果显示:新桥矿床可能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分别为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和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在对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相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相关研究之后发现,流体包裹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没有发现富CO2等其他类型的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其盐度变化范围为4.2%-50.7%Na Cleqv,而均一温度(Th)变化范围为140-432℃。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是来自岩浆的含NaCl的水溶液,而结合岩相学观察及显微测温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成矿流体可能在250℃左右经历了微弱的沸腾作用,这些结果同时也显示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的特征,说明新桥矿床该期次成矿的成矿流体可能经受了以上两种作用的共同影响并最终导致成矿物质沉淀成矿,成矿的温度为250℃左右。
王洋洋肖益林杨晓勇
关键词:RE-OS同位素流体包裹体铜陵矿集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