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1400 m以上)分布的云冷杉林出现生长衰退和大量枯死现象,但衰退格局的驱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CASA模型计算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高海拔云冷杉林1994—2019年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长白山保护区内云冷杉林NPP在111.96~182.19 g C·m^(-2)·a^(-1),平均为141.85("18.43) g C·m^(-2)·a^(-1)。云冷杉林NP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6年(182.19 g C·m^(-2)·a^(-1))和2018年(111.96 g C·m^(-2)·a^(-1))。研究期间,3.08%的区域云冷林NPP显著增加,3.36%的区域显著减少;(2)云冷杉林NPP与海拔、坡度呈负相关,不同坡向上分布差异不大。在海拔1600~1650 m范围内NPP变化率接近于0,较低和较高海拔区域NPP变化呈减小趋势;在坡度0~10°时云冷杉NPP减小最明显,随坡度增加NPP变化趋势变小,在阴坡和半阴坡NPP生长呈下降趋势,而在阳坡和半阳坡趋于稳定。(3)云冷杉林NPP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NPP减少与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高海拔云冷杉林不存在一致的、大面积的衰退,其NPP的变化主要受立地因子、降水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运用压汞、扫描电镜和低温氮吸附技术,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获得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和低温氮吸附曲线,进而得到储层喉道类型、不同类型孔隙分布、孔隙特征与物性的相关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7.94%,克氏渗透率均值为0.033 m D,属于低孔、致密储层;研究区储层的毛管压力曲线从形态差异分为三类,Ⅰ类曲线储层宏孔最为发育,占全部空隙的80%,喉道以微细喉类型为主,微喉控制孔隙的退汞量占总退汞量13%;Ⅱ类曲线储层孔隙发育较差,喉道以细喉发育为主,微喉控制孔隙的退汞量占总退汞量25%;Ⅲ类曲线储层介孔最为发育,约占全部空隙的50%,喉道类型较为复杂,细喉、微细喉道和微喉均有发育,微喉控制孔隙的退汞量占总退汞量的46%;储层渗透性与储层比表面和孔喉比等特征参数呈负相关,且该储层微裂缝发育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