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佳良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滴灌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整治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地整治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养分
  • 1篇土壤养分流失
  • 1篇土壤蒸发
  • 1篇气温
  • 1篇利用效率
  • 1篇秸秆

机构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江西省土地开...

作者

  • 4篇史佳良
  • 3篇王秀茹
  • 2篇李淑芳
  • 2篇李宁
  • 1篇吕婧
  • 1篇曾涛
  • 1篇韩晓亮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次降雨过程中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农田、林地和果园)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量的变化均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呈对数变化趋势,在同一降雨时间内,地表径流量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2)草地泥沙流失量随降雨历时变化幅度较大,在降雨后期出现陡增陡降的变化趋势,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流失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3)草地和农田地表径流量显著高于林地和果园(P<0.05),地表径流量和壤中流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果园>林地;从壤中流总量变化特征来看,草地和农田产生的壤中流显著高于林地和果园(P<0.05)。(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泥沙积累量均随降雨历时而呈指数的变化趋势。(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相氮磷流失量、泥沙氮磷流失量和氮磷流失总量均表现为:草地>农田>果园>林地。(6)降雨径流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的流失是以侵蚀泥沙相为主,氮素的流失以径流水相为主。(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前期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大小基本表现为:草地>农田>林地>果园,泥沙N和P含量比雨前土壤表层N和P含量有所增加,说明侵蚀泥沙对N和P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并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侵蚀泥沙对P的富集高于对N的富集,综合比较可知,草地侵蚀泥沙富集养分的能力最高。(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泥沙量与侵蚀泥沙中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低),说明侵蚀泥沙量的增加会引起泥沙中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效应,并且草地和农田侵蚀量与养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高于林地和果园。
史佳良王秀茹李淑芳李宁
关键词: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利用方式
基于多层AHP-FCE评价模型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实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湖北省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提取出准则层9项、方案层34项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效益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确定不同的指标权重,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Multi-FCE)对3大效益分别进行评分,提出指标贡献度的概念,并应用该成果对效益评价进行分析,建立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的AHP-FCE量化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实施能够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AHP-FCE模型的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各个效益点,客观反映重大工程项目效益实际情况,评价更具科学合理、系统与可靠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具有相互促进或相互牵制的特点。研究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效益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生产实际意义。
曾涛吕婧史佳良韩晓亮赵森孙妍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滴灌下秸秆覆盖与灌水量对华北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试验于2014—2015年在北京市大兴区进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以秸秆覆盖和灌水量为处理,对各小区棵间蒸发量(E)、土壤各层含水率(θ)、土壤表层温度(Tc)、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等指标进行实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湿润带E普遍高于干燥带,全观测期平均高出16.45 mm,较强降雨后干燥带E的波动更剧烈;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各生育期E,低、中、高灌水量处理下秸秆覆盖比未覆盖处理分别减少20.45%、24.77%、19.14%,但在较强降雨后秸秆覆盖处理E波动更剧烈,不同灌水量对E影响不显著;低灌水量时,秸秆覆盖对灌溉水有明显的截留作用,中、高灌水量时则起到明显的保墒作用;整个观测期,E/ET先变小再变大,灌水量差异对E/ET影响显著,低、中、高灌水量下均值分别为29.71%、25.64%、21.38%;秸秆覆盖和未覆盖相比三种灌水处理E/ET分别减少8.93%、3.01%、0.44%。水分利用效率秸秆覆盖处理要普遍高于未覆盖处理,并与灌溉定额之间呈负相关。整体来看,中灌水量秸秆覆盖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优,适合当地冬小麦滴灌种植。
史佳良王秀茹崔伟杰胡蜀东
关键词:滴灌秸秆覆盖土壤蒸发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对河南省近50年来气温和降雨的时空变化与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河南省17个气象站1965—2014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Morlet小波分析、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研究了河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河南省近50年来平均气温总体呈增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9℃/10a(p<0.01),春季升温最快,秋冬次之,夏季气温趋势反而略有下降,年均气温在80—90年代有短暂下降,90年代后开始变暖;河南省降水量整体略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8mm/10a(p>0.05),夏季降水量增加较快,春秋降雨量略有减少。近50a来年降雨量经历了增—减—增—减的变化,60年代到80年代增加,80年代到90年代中旬减少,90年代到21世纪初再次增加,2003年至今持续减少。河南省气温存在27年的强显著周期,此外还有15a的周期变化;而降水量则存在12a的显著周期,此外还有5a和30a的周期。空间分布上,气温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且中部升温更快;降水量则南多北少,南部有减少趋势,中部、东部有增多趋势。
史佳良王秀茹李淑芳李宁
关键词:降水量气温空间插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