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起职业性急性重度有机氟中毒事件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通过对一起中试试验原料滴漏引起的职业性急性重度有机氟中毒事件的职业卫生学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明确职业病诊断,探讨企业应采取的措施,为化工行业职业卫生管理及防止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提供参考。
- 曾雪娇龚华黄威吴玉霞
- 关键词:有机氟急性中毒
- 2014—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为改善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和加强卫生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按照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要求,在2014—2018年间随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18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并对送风中、风管内表面、室内空气的9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家宾馆、4家饭店和4家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总体合格率为86.0%。送风中PM10超标率为3.4%,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超标率较高,分别为31.8%和33.0%;但送风中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和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宾馆中加做新风量和嗜肺军团菌两项指标,新风量合格率为25.6%,冷却水中Ⅰ型嗜肺军团菌(LP1)阳性率30.0%,冷凝水中未检出。9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送风PM10和室内PM10,风管微生物含量和送风微生物含量,送风微生物含量和室内微生物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普陀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总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新风量合格率较低,且有嗜肺军团菌检出。定期清洗消毒和安装高效空气净化装置可以提高送风质量,改善室内空气的卫生状况。
- 龚华钱春燕全旭芳刁海鹏
- 关键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公共场所污染
- 上海市普陀区179家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为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7月对上海市普陀区的制造企业进行摸底,2020年8—9月使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表》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展开入厂调查。结果 上海市普陀区制造企业中行业小类以印刷和媒介记录复制业为主,企业规模集中为小微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接触比例分别为69.7%和56.0%。不同规模、经济类型、制造行业职工化学毒物接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333、51.085、428.392,均P<0.01);不同规模、经济类型、制造行业企业物理因素接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65.990、218.340,均P<0.05)。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培训率均<50%,不同经济类型用人单位负责人培训率、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培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1.020,均P>0.05)。接触危害因素劳动者培训率为77.8%;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中,岗位和点数超标率分别为1.2%和0.9%,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率为0.4%。结论 上海市普陀区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风险较小,小微型制造企业的化学毒物和物理危害因素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 曾雪娇黄威龚华
-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化学毒物
- 1059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索上海市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酒精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普陀区某大型综合性医院收治的1059例急性酒精中毒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从该医院收治的患者分析,普陀区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P<0.01),患者以男性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1.4%),年龄集中在20~39岁(占病例总数的66.4%),中毒病例以工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34.8%;女性及学生群体例数呈增长趋势,且女性患者年龄较男性低(P<0.01)。夏秋季患者占比较多。治愈组的毒物暴露时间中位数为3.0(2.0~4.0)h,高于留观组的2.3(1.0~3.0)h(P<0.01)。结论普陀区的酒精中毒现象有加重趋势。对青少年和成年人全面开展酗酒或酒精中毒危害的健康教育和干预十分必要。
- 吴玉霞李敏琦龚华符移才
-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性别年龄
- 上海市普陀区25家印刷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印刷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为企业监督管理及职业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6—8月使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调查表》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调查表》对25家印刷企业进行调查,并对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上海市普陀区25家印刷企业7种化学毒物的场所和个体检测合格率均为100.00%;噪声超标率为39.58%,不同规模企业场所噪声超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71,P<0.01)。接触化学毒物和噪声的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60.72%和74.20%。结论噪声为上海市普陀区印刷企业风险较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和职业病防治的重点方向。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内容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加强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宣贯和职业卫生管理的监督,保障劳动者健康。
- 曾雪娇龚华黄威
- 关键词:油墨化学毒物噪声职业卫生管理
- 2014—2018年上海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结果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4—2018年上海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了解该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4—2018年上海市该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2018年上海市该区共监测食源性疾病7767例,7—8月病例最多(30.56%)。60~6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大(24.30%),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45.68%)和干部职员(30.48%)为主。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是家庭(58.84%),可疑食品占比最大的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39.09%),其次是多种食品(20.92%)、肉与肉制品(11.82%)。食源性疾病病原监测1904例,其中473例检出病原体(阳性率24.84%),检出诺如病毒133株(19.91%)、致泻大肠埃希菌211株(11.08%)、副溶血性弧菌83株(4.36%)、沙门菌59株(3.10%)、弯曲菌4株(0.60%)、志贺菌2株(0.11%)。【结论】夏季是上海市某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60~69岁离退人员发病最多,进食场所以家庭、饭店为主,可疑食品主要是水产及其制品、多种食品、肉与肉制品,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 张雪英龚华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病原体
- 上海市普陀区公寓住宅室内外空气PM2.5质量浓度及变化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普陀区公寓住宅室内PM 2.5的污染状况、来源、特征以及与室外PM 2.5的相关性,为制定标准和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辖区内不同区域的5套公寓住宅,在2018年4个季度中同时开展连续5 d 24 h的室内外PM 2.5质量浓度监测;记录厨房、空气净化器、空调的使用情况,室内吸烟和开窗通风情况等因素。【结果】室内PM 2.5为(49±33)μg/m 3,中位数为43μg/m 3;室外PM 2.5为(53±29)μg/m 3,中位数为47μg/m 3。室内空气春季、夏季和冬季的PM 2.5均高于秋季;室外空气冬季较高、春季和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室内PM 2.50:00—6:00较低,7:00—23:00较高,室外PM 2.57:00—17:00较低,18:00—6:00较高。室内外PM 2.5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825,P<0.001);室内外(I/O)比值为0.93±0.53,中位数为0.87。吸烟、烹饪、开窗通风时间和使用空气净化设备等是I/O比值的影响因素。【结论】本次监测住宅室内外PM 2.5水平总体情况良好;室内外PM 2.5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且有明显的空间、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污染源,选择增加开窗通风时间或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可有效较低I/O比值。
- 龚华全旭芳刁海鹏吴玉霞
- 关键词:PM2.5住宅影响因素
- 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全球性患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污染与人口的老龄化,COP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了解社区中老年人COPD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社区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上海市普陀区的10个社区开展了COPD流行病学调查。
- 龚华徐群全旭芳张兰德盛丽霞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中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OPD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污染
- 上海市普陀区8~10岁学龄儿童糖相关饮料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了解不同种类糖相关饮料消费与8~10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控制和预防学生超重肥胖及健康干预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普陀区10个街道各随机抽取1所小学,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抽取学校的三至五年级中各抽取1个班级,每个班级各随机抽取16名学生,对8~10岁学龄儿童进行糖相关饮料消费率、消费频率、消费量调查和身高、体质量测量,采用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itc回归模型分析糖相关饮料消费情况对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影响。结果本次共调查480名学生,超重率为18.54%,肥胖率为15.21%。其100%果汁平均每周消费100~200 mL(OR=2.347,95%CI=1.100~5.005)、果汁饮料平均每周消费200 mL以上(OR=2.907,95%CI=1.225~6.894)和含糖茶饮料平均每周消费100~200 mL(OR=2.391,95%CI=1.029~5.554)是8~10岁学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8~10岁学龄儿童糖相关饮料消费量的增加会提高其超重肥胖的风险。
- 吴晨俊龚华程树杨罗伟玲陈晓
- 关键词:儿童超重肥胖